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惜别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7:43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 □特约记者邱致理

  除了自发而来的各界群众,中国的文化名人、学界文人也不约而同前来送别巴金,他们中有文豪后辈,有学界泰斗,有名艺术家,身份各异,却是怀着同样悲切而崇敬的心情向这面中国文坛的旗帜致敬,并以各自的方式纪念着他——“有你在,灯亮着;你不在,心亮着!”

  邓友梅:专门穿西装为巴老送行

  作家邓友梅平常都穿唐装,昨天却以一身笔挺的西服出现在巴老的送别会上。他告诉记者,这是特意而为之:上世纪80年代巴老带领一群作家去日本访问,结果巴老的行李丢了,行李里除了一些贴身的个人物品,还有他送给日本作家井上靖的礼物。当时邓友梅是访问团的秘书,对行李丢失负有责任,非常焦急。巴老安慰他说,行李丢了没关系,礼物也可以临时凑一凑,你赶快借我一身西服,会见外国朋友时用。不过没等借到西服,行李失而复得。邓友梅表示:“穿着西服送行也是对巴老的一种特殊纪念。”

  陈建功:保护好文学馆的手稿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从22日下午巴金起灵开始一直留在上海。他说比起老一代人,自己与巴老的交往不多,一直到1995年3月到上海开会时第一次与巴老相遇。“前天遇到巴老的女儿李小林时,她说巴老走时毕竟101岁了,不希望送别的气氛太悲伤。”

  中国作协如何纪念巴老?陈建功表示,自己对巴老最大的纪念就是保护好现代文学馆里的手稿,因为巴老不但倡议建立了现代文学馆,而且在2000年开馆时率先捐献了几十万元和自己的手稿,如今这些遗迹就是现代文学馆最弥足珍贵的财富!

  陈村:视为楷模好好工作

  著名作家陈村吊唁完巴金遗体,拄着拐杖从人群中走出,镜片有些模糊,手里还拿着微型摄像机。他说:“巴老的遗容很安详,他该做的事都做完了,相信他会走得很安详。”送行巴金,中国文学界几乎倾巢而出,陈村感到,和前辈们一样,中国作家从巴金那里学到的不只是他的文学,还有他的精神,就像叶兆言评价的,巴金的作品越写越好,技巧、思想越来越成熟。”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纪念巴金?陈村定了定神说:“以巴金为楷模,好好工作。”

  鲁迅儿子深深3鞠躬

  巴金前辈们的孩子来了。昨天下午两点半,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缓步走进大厅,他在巴老的遗体前深深鞠了3个躬,表情很悲痛。1936年,巴金是鲁迅的抬棺人之一,周海婴当时还是个孩子,时光荏苒,现在白发苍苍的周海婴来为已过百岁的巴金送别,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蔡元培先生的女儿蔡衎盎来了,78岁的蔡女士背痛得直不起腰,需要两个人搀扶行走,但她表示一定要送巴金最后一程。蔡女士告诉记者,她初中时就读巴老的作品,“文革”后又常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见到巴老,与巴老有过一些交往,“巴老晚年写《随想录》很让我佩服,”蔡女士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上海作协主席送他最后一程

  上海的学界泰斗们来了。虽然他们个个都是白发须眉、著作等身,但昨天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自称是“巴老晚辈”。

  原上海作协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昨天吃完午饭就赶来了。他告诉记者,每次去看望巴老,巴老都会鼓舞大家多做些工作,要对我们国家抱有无限信心,要为了祖国的建设活到最后一息,“巴老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话将激励后人不懈努力。”一同而来的华东师大汉语文学界泰斗钱谷融教授向记者表示,虽然见面不多,但巴老的真诚和热情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巴老辞世我很悲痛,我来送他最后一程。”

  “瑞珏”张瑞芳难忘那段时光

  曾在话剧《家》中饰演“瑞珏”一角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也来了。老人家最近一直住在华东医院,身体不佳,但她还是拄着手杖要最后看巴金一眼。

  张瑞芳1943年在重庆排话剧《家》时就认识巴金,后来因为拍电影《家》又与巴金有过一段交往。在张瑞芳的记忆中,与巴老交往的日子,是“对自己教益最深的一段时光”。张瑞芳告诉记者,巴老现在停止呼吸了,但不能说他对人们的影响就此结束,“他的离去使我们对巴老的一生看得更加清楚,他是我们的楷模,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