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眼巴巴 节能家离我们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9:08 东北新闻网

  “在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2摄氏度~26摄氏度的恒定状态,室内空气湿度保持恒定的前提下,用户在采暖、制冷和基本照明这三个方面不用花钱,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节能或者说零能耗住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五合国际(5+1WERKHART)主设计师刘力博士对现在节能建筑(住宅)做出了形象的介绍。

  住宅节能在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被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大力
倡导,特别是在能源紧缺的今天,如何把住宅的节能化真正实施到位,就更显得重要了。那么,为什么要发展住宅的节能化技术,目前节能住宅的发展究竟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

  能源紧缺节能已成必然

  对于节能住宅,按国家建设部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实际上就是提倡节能省地型的住宅,不仅仅是在能源的方面要节能,而更涉及到使用材料、设计、施工整个生命周期都要考虑节能,包括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水、电、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和节约。在保障住宅功能舒适度的前提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水、地、能源的消耗,尽可能的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世界范围内的整体环境来看,自然能源的消耗已经到了一个可以用“危险”来形容的程度,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建筑能耗占到32%。国家一直在强调提倡建筑节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一次性资源的消耗,在各行各业都受到了重视。尤其作为高能耗的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耗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住宅节能化成为全球趋势

  据五合国际主设计师刘力博士介绍,其实“节能住宅”并不是刚刚才出现的概念,在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对住宅节能化的推进早就在进行中,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全球大环境下,住宅节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刘力博士表示,随着建设部公开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展开节能型住宅的建设后,“节能住宅”这个词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建设部已开始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通常指外墙、屋面等)的热工性能,同时提高采暖、制冷的效率,使“节能住宅”的耗能比普通住宅降低50%以上,而实际上,这也仅仅是住宅节能化的一个初级阶段的要求。虽然节能住宅的推广和实施目前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一个广泛认知和认可的过程,但一旦发展起来,就会比过去的建筑产生本质上的飞跃。

  节能需要确切指标来衡量

  究竟怎样的住宅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能住宅呢,刘力博士从多个角度谈了他对节能住宅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技术方面来看,真正的节能住宅必须采用一整套的相关技术,只采用单项技术是没有意义的,就如同木捅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刘力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传统建筑中,窗户是最大的“冷桥”,而如果只给窗户换上了双层的保温玻璃,那么住宅的墙体、阳台本身就成为了“冷桥”,水不凝结在窗玻璃上,却会凝结在墙体内,一样无法保温。实际上,只有在全部的建筑过程中使用整体化的保温技术,才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节能。

  其次,刘力博士强调,住宅产品真正节能与否需要确切的指标来衡量而不是简单的宣传和介绍。

  目前市场上,部分房产开发企业把“节能”、“健康”等名词用来炒作自己的楼盘项目,却不能提供建筑整体节能的数据标准,所有的新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称之为“伪科学”,消费者要辨别真假,必须清楚一套住宅整体节能多少,有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就像一件电器必须有一个耗电功率指标一样,温度、湿度能否控制,居住的舒适度比传统住宅有怎样的改变。

  再有,就是价值上的认可。节能住宅采用了诸多高科技技术和材料,相对传统住宅来讲,如果按照国家颁布的新的节能规范去建造,每平方米将比正常造价高出100元人民币左右,高端住宅每平方米大约需要多花费800元人民币,看起来价格是提高了,但实际上仔细算一算,住宅是一种长期消费产品,几十年的使用下来,前期多投入的费用也就很容易“节省”出来了,而其使用价值和科技含量却远远高于传统住宅。

  刘力博士说,住宅是工业化的产品,其价格应该是内在技术品质的体现。从技术升级角度来讲,目前的经济适用房和一些所谓豪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节能住宅则在技术上有了本质的提升。经过全国范围内将近五年的推广,多数人对节能住宅的认识到今年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点,如同当年的“大哥大”与现在的“手机”一样,当像“锋尚”这样的零耗能、高舒适度住宅在北京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呈现在眼前的时候,真正的节能住宅在沈阳市场上出现也就很快了。

  刘力博士乐观地认为,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沈阳的高端住宅市场一定会出现节能的突破。

  ( 华商网-华商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