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择校费”毒瘤真的切除不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9:23 南方日报

  从“赞助”到“捐资助学”,从“择校”到“择户”——

  “择校费”毒瘤真的切除不了?

  本报记者 谢苗枫 胡键

  引子

  近日,针对“择校热”问题,省教育厅强调继续加大力度,制定一系列政策,力促教育公平。其中,“义务教育不再搞等级学校”和“将于明年推行一系列强硬措施切实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犹如一枚双响炮,令人对广东义务教育的发展前景平添了许多憧憬。

  各式各样的禁令喊了那么多年,“择校费”却从来没有哪一年能在各大中城市偃旗息鼓过,反倒越战越烈,究竟为何?我省今明两年的“强硬措施”是会重蹈覆辙,还是能把“择校”消灭殆尽?究竟“择校”这个毒瘤切除得了吗?

  据广东省审计厅公布,2002年至2004年,省66所被审计的城市公办中小学以各种名目收取“择校费”和“捐资助学”资金累计达7.53亿元,而这些学校同期教育收费总额为13.93亿元。这意味着,这些学校一半以上的教育收费,是靠这些“择校费”、“捐助费”收来的!

  “择校费”的名字谱系——

  改不了的“毒瘤”本质:教育不公

  今年7月末,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典礼时,宁夏银川市13岁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却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在她留给父母短短100多字的遗书里,“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等字眼,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心(见本报2005年7月25日A08版,如右图)。

  又是“择校费”!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因中小学名校资源紧缺而滋生出的“借读费”、“赞助费”,逐渐演变成“择校费”,继而在各种明申禁令下,摇身一变成为“捐资助学费”、“教师福利费”、“教学设备代收费”……不一而足,至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已有近30年的历史,广东大中城市的一个初中学位也从最早的数百元,飙升至现在的数万元不等,成为了老百姓的沉重负担。

  2004年秋季,广东省中小学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一费制”。但家长们纷纷反映,“一费制”规定的内容只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中的一小部分,像校服费、卫生保健费,特别是最昂贵的捐资助学费等,并没有包含其中。

  据广东省审计厅公布,2002年至2004年,全省66所被审计的城市公办中小学以各种名目收取择校费和捐资助学资金累计达7.53亿元,占同期这些学校教育收费总额的54%,着实惊人。

  “‘择校费’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毒瘤’,有一点名气的学校都想方设法地把‘择校费’粉饰成其它名目,以为太平无事,却‘遗害万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蔡教授说。

  “择校费”背后的“买家”——

  禁得了学校管不住“当代孟母”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应该受到严格约束,广为诟病的“择校费”更应该完全禁止。

  这个道理,政府明白,教育部门清楚——义务教育阶段不准择校,从中央到省市,每年升学招生之际,没有一次不强调的。

  但为何屡禁不止?更有甚者,同一级“名校”竟有统一“行价”、“级规”,互不拆台,俨然一片“成行成市”的景象!

  “有头发谁想当瘌痢?别人的孩子进名校了,做父母的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为了让孩子读上广州市东山区一“名小”,某建设开发总公司董事一次性赞助7万元,说起这件事他一脸无奈:不论钱财多寡,不论权位轻重,为的同一个目标,就是让孩子读好的!

  在这种目标下,教育部门的禁令再多再频繁,也只能管住学校,而对“自动献身”的家长就显得“苍白无力”——一句“不收”,学校就得应付社会上方方面面编织起来的那张关系网;在各种有来头的“条子”狂轰滥炸下,地方教育部门有时不得不“缴械”;当然,更有本领的人,就懂得像孟母那般未雨绸缪:不让择校吧,那就干脆“择户”,提前把房产证、户口等手续办妥,名正言顺大踏步走进名校……

  “望子成龙‘人心所向’,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简单的禁令能起多少效?!稍有本事的家长都会钻进来;不择校的,大多是山穷水尽,无能为力。”说这话的广东某重点中学副校长,每到招生季节,都不得不关上手机,以求清静。

  令人期待的“毒瘤切除”——

  用强硬措施,从体制上“刮骨疗伤”

  有人说,择校其实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愿意多出钱的可以“买”到优质教育资源,难道不是一起“公平买卖”吗?

  “其实不然!”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择校完全背离了公平原则。因为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偿享有同量同质的教育,择校行为本身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大公平原则。”

  “这带来了‘马太效应’,富校愈富、穷校愈穷。”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蔡教授说,“在我国现行就近入学制度的大前提下,必然导致严重的教育不公平,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难度,穷区、穷校的教育升级面临着重重困难。”

  其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城市学校硬件好、教师素质高甚至超编,而农村学校危房多、教师合格的少;其二,不同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不断流向发达地区;其三,同一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少地方把学校分等级,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这些都是教育资源不公的表现。

  为此,省教育厅一方面明确规定义务教育不再搞学校等级评估,而代之以规范化学校建设,并将在年内完成中小学规范化办学指标体系,特别是要逐步建立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定期轮换制;另一方面,完善小学入学和升初中的就近免试入学制度,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分配工作,严禁将收费捐资与入学挂钩,对违规收取择校生的予以严肃查处。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所学校都一样,但目前一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已过大,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下个月开始,将成立专门小组,对全省的‘择校’问题进行一次普查,准备明年推行强硬措施,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毒瘤切除!”

  华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多位教师纷纷献策:首先采取强硬措施,实行刚性约束,其次,想办法改革教育体制,比如建立完善教师轮换制等,从而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使优质教育资源在整个教育层面上流动起来,而不是过分集中在少数名校,从而打破名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

  广东从体制入手“刮骨疗伤”,切除“择校”这个“痼疾”,令人期待。

  图:

  挟子女以令父母之邦 图/冯印澄 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