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五大创新工程 合肥瞄准国际著名科学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0:32 人民网 | |||||||||||
人民网合肥10月25日电记者王京报道:今天,合肥市常务副市长王林建接见了“第二届网络媒体安徽行”的记者们,并接受了采访。 王林建首先介绍了合肥的概况:合肥是全国首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中国优秀旅游
今天,合肥正致力于成为全国著名的科学城。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建成国际重要、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型示范基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 在回答记者“合肥有哪些举措来打造‘科学城’?”的问题时,王林建说,重点任务是推进五大创新工程: 一、运用市场机制,依托企业主体,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状况。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的专长,以企业为核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发展实验室经济。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产和项目为纽带,组织中央在肥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及地方科研院所成立若干大型科技产业集团,突出产业技术创新,转化国家大科学工程、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衍生成果。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技术中心、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整合优质科技资源,培育科技源头,推动知识创新 积极搭建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好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与服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同步辐射、火灾科学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计算机、网络与认知、火灾安全等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领域产生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成果。加强人才培养,构筑一流的中部人才高地。积极支持并推动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进一步促进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整合,引进名校名院来肥合作办学,营造“学在合肥”的良好环境。 三、突出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创新 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发展数字信息、微波通信和遥感遥测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装备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在改造传统工业方面,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农业方面,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农村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城郊型农业的总体水平;在服务业方面,广泛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大力营造开放的创新氛围,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文化创新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的精神,大力倡导创新思想和理念,培植竞争、择优、公平的价值观,营造吸引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倡导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弘扬先进文化,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面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继续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倡导学习,鼓励学习,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活动,使学习成为全市各个层面的基本活动。 五、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市场运作,推动服务体系创新 以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为方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信息交流、人才流动和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壮大经纪人队伍,把合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借鉴国际通行模式,吸引创业资本、研发机构,建设光电子、集成电路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强化合肥民营科技园、合肥大学科技园等现有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着力提升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的水平和影响力,打造科技会展知名品牌。发挥国家、地方和民间多方投资积极性,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集市场化,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的投融资机制。 作为推进上述创新工程的载体,当前合肥正坚持规划建设并重,全力抓好国家科技创新型示范基地建设。已确定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等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区域,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通过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尽快集聚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准科技产业项目和人才,力争打造出一流的国家级创新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标志性工程。 相关专题:第二届网络媒体安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