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  怒江开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1:31 京华时报

  背景两院士上书建议开发怒江水电

  据《新京报》10月23日报道,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高层论坛上,中科院院士何祚庥透露,此前他曾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一起向高层写了建议开发怒江水电的报告。何祚庥说,让怒江当地居民脱贫是建议怒江水电开发的首要目的,而供电倒还是其次的目的。

  他说,他曾到怒江流域考察过,在这里实现水电开发不会影响现在的原始森林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他认为,要真正实现那里的环境保护,就是要实现那里人民的脱贫致富,保护和再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惟一可行的措施是水电开发。

  辨析怒江水电开发能否帮百姓脱贫

  怒江水电资源开发是否应该上马,这种争论已持续数年。在激烈的笔战和舌战中,主张派倾向于经济效益,反对派着眼于环境保护。何祚庥院士提出“让当地居民脱贫是首要目的”的观点,倒还是第一次,让人颇觉新鲜。不过我以为,何院士的这种观点其实过于含糊,且有以个人断言掩盖周密论证的嫌疑。

  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何院士说法的逻辑问题。其一,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宁愿相信环境部门的结论。与何院士的无害论截然相反,国家环保总局牟广丰司长的看法是“盲目开发将破坏世界仅存的原始生物物种基因库”,“为‘西电东送’开发怒江得不偿失”。(人民网2003年11月6日)如果不影响环境保护的断言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所谓首先让当地居民脱贫的宣言就失去了意义。其二,何院士说供电是次要目的,缺少说服力。试想,供电无效益或者效益低下,当地居民所谓的获益岂不成了无源之水?

  同时,即便抛开环境损害不论,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可观,何院士“首先让当地居民脱贫”的说法也靠不住。水电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能为当地群众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但需要明白的是,水电开发本身是个利益分配与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居民往往处于弱势。此前,清华大学教授李楯针对怒江水电开发曾表示,在水电开发中,“获利的首先是电力部门;其次是地方政府;在现行体制下,老百姓很难参与到这个利益分配过程中去”。(《国际先驱导报》4月20日)

  或许,李楯的看法有些绝对,但有其事实依据。怒江大坝最近的邻居、18年前动工兴建的漫湾水电站曾经喊出“漫湾发电之日,也就是百姓富裕之时”的口号,但当地农民整天守在电站的旁边,至今却用不起每度高达一两块钱的电。电站并网发电,电力部门迎来了滚滚财源,地方政府有了新税源,但千万不要以为库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就会有多大提高。水电资源一般分布在欠发达地区。面对捉襟见肘的公共财政,地方政府能够分配给库区居民多少呢?

  从宽泛的角度看,如果怒江水电开发有效益的话,那么,人民包括当地居民当然是受益者。但是,要说“让怒江当地居民脱贫是水电开发的首要目的”,这种说法显得有些矫情。试看目前已并网发电的各大中型水电站,当地居民真的成了最主要的受益者,而电力部门和地方政府真的退居“次要”位置了吗?

  实现当地居民脱贫,这是再堂皇不过的理由,也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的梦想。但是,要实现这个梦想,需要的并不是过度开采资源和牺牲环境,而是国家转移支付和扶贫政策的落实。拿首先让当地居民脱贫的理由让怒江水电站上马,很可能在事前自以为是,到后来事与愿违。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10月25日文/巴山牛

  求是怒江开发问题需要“搁置的智慧”

  一度因民间环保人士和组织强烈干预而被搁置的怒江开发工程,因“两院士上书”的力挺再度升温,号称“宁愿放弃世界遗产也要上马水电”的当地政府又借机蠢蠢欲动。

  其实,怒江水电开发一直在激烈的争议之中,环保组织、当地政府、商人和专家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反对或支持工程,正因为争议非常大,中央才做出“搁置”的批示。翻阅争议各方的论证资料可知,两院士的上书所指并无新意,并没有提出压倒性的理由。

  谁能保证怒江开发一定让百姓脱贫?谁能保证开发不会破坏生态和自然遗产?实际上,搁置可能是“危害最小”的选择———争议非常大,表明各方的利益正在博弈,我们要给以充分的时间;缺乏“压倒性的理由”,可能缘于人的智慧的某种局限性,我们既有的理念和知识还不足以认识和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只有等待有一天我们的知识达到了某种高度,理念进化了,科技发达了,才能充分掌握怒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并在行动上保持一种谨慎的不作为态度,这就是“搁置的智慧”。

  “搁置”确实是一种智慧。兴建三峡工程在1958年就提出来了,可到前几年才真正上马,这其中贯穿的就是一种“搁置的智慧”,等到诸种难题和争议都找到解决的方法,一切水到渠成。许多发达国家重大工程的决策、重要制度的订立,都深刻贯注了这种智慧。

  前几天,在重庆召开的第十届中法国有企业和农业问题研讨会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就提出了“不发展”的理念,国家将确定若干影响国土安全的自然条件恶劣或生态敏感地区,严格限制人为活动和大规模经济开发———限制缺乏条件地区的发展,摈弃多年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发展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搁置的智慧”。怒江可谓“生态敏感”的典型地区,岂能为一个并不确定的“脱贫”目标而无畏自身认识的局限。可能怒江水电开发不是一代人的智慧能解决的,需要几代人的智慧。一代人不能为自己的政绩而急于求成,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其实,许多改革问题都需要这种“搁置的智慧”。国有资产的处置,在没有想到万全的制度之前,不要急于卖出去,急躁只能造成国资成为个别人疯狂掠夺的盛宴;研究生收费制度,在本科生收费带来许多问题和民怨的情况下,要学会“搁置的智慧”。

  摘编自《大河报》10月24日文/曹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