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白发盖着黑土——乡愁将我葬在中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6:16 时代信报
白发盖着黑土——乡愁将我葬在中国(图)

余光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我心中,中文绝非“墓志铭”,而是一首“赞美诗”。

  -“如果续写《乡愁》,我会加上一段:假如未来是一座桥/那么/我在这头/你去那头”。

  60年前,17岁的余光中带着黯然和未知的心情,从朝天门坐船离开生活了8年的重庆;
60年后,77岁的余光中终于回到了重庆,带回满头银丝和万千滋味。他说,“在晚上的高速路上,依稀看见远处的市区灯火辉煌,但这根本就不是我记忆中的重庆,我的乡愁顿无所寄。”

  是的,他的“乡愁”,曾经打动过多少人们的心呵!就算你没听说过余光中,但你一定读过《乡愁》这首诗;或者你连《乡愁》都不知道,但总有一句是你必定不会陌生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无疑,《乡愁》就是余光中的名片,而余光中,也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乡愁”的形象。甚至在诗歌圈子里面,至今还有许多人习惯称他为“邮票诗人”。

  一般来说,文学家的成功,多半来源于鸿篇巨制的大部头,仅仅因为一首小诗就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被奉为“中国文坛的单打冠军”乃至于“大师”,除了前世的陈子昂,当世恐怕也只有余光中可算是一例了。他的一首《乡愁》,曾经为多少读者吟诵,恐怕已经无法用量词来统计。尤其,自打余光中从第一次回乡起,对《乡愁》的“提审”,几乎就成媒体必备的第一频道,10月20日上午,应重庆工商大学文学院邀请,在工商大学启智楼举行的“余光中记者见面会”,也不例外。

  余光中告诉记者,自从1992年他在别离43年后首次踏上大陆之日起,“我回乡就已经有二三十次了。”他说,“回来的次数多了,加上现在资讯这么发达,交通也很便利,乡愁也就不会那么浓了。”

  不仅是乡愁“从浓到淡”——余光中同时也认为,《乡愁》既给了他鲜明的面貌,但也把他的文学风格简化了。

  “许多人称我‘乡愁诗人’,”余光中说,“《乡愁》等于我的一张名片,但也对我是一种遮蔽。我一共写了一千多首诗,乡愁之作只是我创作的一个类别,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关注我的其他作品。在诗歌里我写得最多的其实是亲情,包括大量写给我母亲的诗,其他爱情、咏物类都有不少作品。”

  对于被无数次提及的“乡愁”,从余光中的表情和语气里,记者感受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意”;而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要求他现场朗诵《乡愁》,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歌星在“同一首歌”里岁月停滞的“无奈”。

  然而,他终究还是难以招架学生们的热情。在晚上的讲座结束之后,他打破两年前在福建华侨大学“我绝对不会朗诵《乡愁》”的诺言,用重庆方言为同学们朗诵了《乡愁》——甚至,他还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首次续写了自己的《乡愁》:“假如未来是一座桥,那么我在这头,你去那头。”

  余秋雨应暂停写作

  离开“乡愁”的余光中,他的幽默感也是显而易见的,常常能博得场内听众们的阵阵掌声。比如他的开场白:重庆的天气这么冷——但人情暖。

  在谈及自己的求学经历时他说自己“同为两岸三地大学校友”,“身份暧昧”。当问到他最满意的作品时,他说,“我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没有哪个最喜欢也没有哪个最讨厌”,但其后,他却狡黠地告诉大家,“我最好的作品还没出来,因为我还在继续写。”

  而一旦将话题转移到自己的文学上,余光中的机智就完全放开了。

  他豪气地称,“其实,我也是‘台商’。我的买卖就是卖书。”

  他称自己是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右手写诗左手为文”,精通评论和翻译。但是他也向记者解释,感觉上“左手”好像只是一个副产品,其实“诗歌和散文同等重要,它们就好像我的两只眼睛,只有同时存在才能达到立体的效果。”

  为此,他还举例称,中国古代的才子多是诗文双绝。而在西方,能做到双绝的不多,在散文上,西方也不如中国鼎盛。甚至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也从未有过散文家的身影。

  在写诗两年后,余光中开始散文创作,而且,他认为自己“散文的成就已经超过了诗”。对于国内的散文家,他认为,余秋雨的散文值得一读,“他的散文写中国的文化,写中国的现场,自成一家。在台湾和香港也很受欢迎!”

  而且,他首度公开承认,自己确实在与朋友私下聊天说过“我建议他暂停写作3到5年,以积蓄力量寻找创作其他题材的突破口。”

  “对于作家而言,批评也很重要!他的散文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停下来一段时间,沉淀沉淀。”余光中说。

  “适度西化是良性的”

  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怎么保持民族自己的文化,这种保持是必须的吗?

  余光中认为,文化的全球化只是一种理想。“其实所谓全球化真正说起来就是西方化。西方化最主要的也就是美国化。”

  “所以中文面临着一个很大的考验,大家都在努力学英语,却忽略了自己的母语。甚至连中文系的学生,都有问题了!”余光中说,“以前的中文向来都是自给自足的,但是现在的中文,语法都已经相当地西化了。大家用英文思想,甚至在使用惊叹号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都是英文!”

  对于这种现状,余光中认为,类似状况不独中国所有,而是一种波及全球的现象。就连自认为是世界最优良语种的法国,也受英文影响很大。英文的母语人口不到4亿,可是在中国,就有十多亿人在学习英文,在俄罗斯,也有两亿多。

  “当两种语言相遇的时候,中文处于弱势。某种西化是难免的,不过不能完全西化到扭曲的程度!”余光中说,“适度的西化是良性的西化,过度的西化就是恶性的西化了!”

  为此他当堂朗诵自己早年写下的诗句:“当你的姑娘已经改名为玛丽,你还怎么可能让她欣赏菩萨蛮?”

  无疑,中文正在遭受一场西化的考验,学生们的忧心也可证实这点,在回答这些年轻人的提问时余光中说:在我的心中,中文绝非“墓志铭”,而是一首“赞美诗”。

  “诺奖是西方奖”

  “中华文化是个圈,以什么为半径?中文就是半径。所以说,中文能走多远,就是它的半径。”

  然而“因为不够关心,所以中文变得越来越粗糙”。余光中说,中文与英文不同,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轨迹,经过千年的使用,从《诗经》、《史记》、《宋词》如此传承下来,没有任何翻译,传到今天,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珍惜。相反,以美国为例,以英文为主体的语种,掺杂了许多外来语言。譬如《圣经》,就经过了数次翻译,先翻译成拉丁文,然后才翻译成英文,才构成了今天的英文世界。

  美国古老的文化也是通过翻译而来。惟独只有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直这么延续下来的。而且,“中文与英文不同,不在于逻辑,在于悦耳。”它的基本美学其实就是平仄、对仗,说穿了就是悦耳好听。

  不过,现实却是,

传统文化在西化的侵袭中遭到更大的损害。

  “在台湾,这样的情况尤其严重,减少课本的文言文,减少学习文言文的时间,把时间从5小时减少为4小时;把教材从必修到选修,选修是什么?就是不修!”

  保护和保持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是必要的。余光中说,“全球化也是这样的,你学英文很好,可是你把中文忘记了,对于中文文化就是很大的伤害。如果你是空白,你投进去,你会染上别人的颜色,你没有贡献,也没有依靠。”

  “你的语言能不能够进入世界的视野,跟你的语言是不是被普及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如果将来能够成为强国,中国文化一定也能走出去,到那个时候中文文学不需要借助翻译也能被西方人阅读,进入世界文学的机会就更大。”余光中说,“所以我一直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文学奖,不是世界文学奖。”

  -记者手记

  由于无法近身采访,只能依靠足够的视线去打量这位我少年时羡仰的偶像。余光中给我的感觉是,相较于

李敖“娱乐耳朵的精神”,他更实用——走马观花的几天,还提供部分的教育功能。其次,他老了。他老了,并不因为标志性的银发和历经77载风霜的肉躯;也不在于他对大陆文学的理解,还停滞在舒婷和流沙河阶段。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毫无疑问,这滚烫的诗句曾感动过不知道多少我这样的少年。然而,当有学生念出这首诗,问他愿否安家大陆?他不悦了,沉顿了。显然,老人是很忌讳这些言语的,即便孩子并非那个“意思”。所以诗,也仅仅只是诗,而已。

  但是他又是温和的、坚强的,也是固执的。像在乡下随处可见的那些永不服老的祖父们,赌气似地告诉孩子,“我很少想到死亡这个问题”,“埋在哪里都是埋在中国”——比那些对媒介无数次雷同的回答,这次他才最真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