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李政道、杨振宁大学演讲再掀“诺贝尔 奖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0:0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每年10月左右诺贝尔各奖项陆续揭晓,每到这个时候,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就会被再一次点燃。10月19日和10月23日,两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先后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发表演讲,再一次掀起了“诺贝尔奖热”——

  

  

  10月19日,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79岁的李政道在复旦大学为年轻人带来了一场报告会,题目为“为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及相对论诞生100周年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李政道坚持站着、手拿激光笔在主席台上走动着完成了这场类似上课的演讲。

  

  一口气列举25名科学家

  “1905年,复旦大学成立,同样也在1905年,爱因斯坦写下了狭义相对论,因此复旦大学与狭义相对论是同岁、同在的。”一开场,李政道的话就博得了在场学生的热烈掌声。

  李政道说,能在复旦百年生日的时候回故乡看看,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起追忆爱因斯坦让他倍感欣慰。“我生在上海,上海是我的故乡,故乡的复旦今年百岁,实在是莫大的喜事,所以今天我要与在座各位一起,共贺复旦与狭义相对论的百年大寿。”

  李政道表示,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5岁,波尔提出量子论时27岁,海森伯格提出量子力学时24岁,费米提出量子统计学时25岁,汤川秀树提出介子理论建立核力基础理论时28岁,费曼完成电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时29岁,自己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时一个29岁一个33岁……李政道一口气举了25个例子说明上世纪的杰出物理学家在什么年代、什么年龄做了些什么科学贡献。“代代出新人,科学在少年”,李政道对着台下的年轻人提出了这样的希望,而学生们则用掌声给予响应。

  

  爱因斯坦的手很温暖

  20世纪物理学上两个重大成就是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普朗克),李政道在演讲中也回忆了上世纪50年代和爱因斯坦的交往。

  他说:“爱因斯坦1922年刚到上海,就收到瑞典的正式通告,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上海的《大陆报》第一时间登载了这一消息,我的叔叔李俊英就是大陆报的负责人之一。”

  爱因斯坦与李家的缘分在30年后延续。“1952年,我和杨振宁合作写了两篇统计力学的文章,爱因斯坦看过后,请他的助手找我们询问,是否可以和他讨论,我们立刻说,当然可以。我们走到他的办公室,他的桌上就放着我们的文章。”说到这些时,50年前的一幕仿佛就在眼前。李政道至今记得,爱因斯坦的英语带有相当重的德国口音,他的手很大、很厚、很温暖。

  

  中国年轻人不能落后

  毫无疑问,李政道还会继续他的研究,10年或20年。但重要的是,现在他把这个问题放在了全世界年轻科学家的面前。“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将是21世纪科学史上的大挑战,绝不亚于太阳能之谜。”

  在他的演讲中,他刻意详细列出一张表,即20世纪的杰出物理学家在什么年代、什么年龄,做了什么科学贡献。

  而上世纪80年代,李政道曾两次向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实行博士后制度。“真正做研究,学生就必须自己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出来。”“中国的‘神六’上天了,这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超越了国界。可这也正是基于上世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继续依靠上世纪,‘神六’的下一步如何走?”

  “所以现在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博士后,你们一定要接受这个挑战,因为你们不做,别人也在做。”

  李政道最后勉励大家:“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必能居上,我相信我们会成功。”10月23日上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上海交通大学菁菁堂“图说”自己的生平。这位科学家娓娓道来的故事,加上投影在大屏幕上的几十幅珍贵图片,几乎就是一部精彩的“口播”回忆录。

  

  成长之路充满感恩

  9时50分,杨振宁开始回顾他的一生。

  杨振宁把读小学、中学、大学的照片一一展示,介绍对自己有影响的老师、朋友。“我很幸运遇到了几个好老师,他们是我学术的引路人,指引着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杨振宁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当年我报考的是西南联大的化学系,但因为考试科目需要考物理,我才向朋友借了一本物理书,看了一个月,发现物理比化学更有趣,于是就爱上了物理。”

  “我很幸运我与自己研究的基本粒子物理一起共同成长了几十年,现在基本粒子物理已成为物理学的最重要理论,而我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等多种荣誉。”杨振宁用感恩的口吻叙述着。

  在演讲中,杨振宁深情回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自己崇敬的前辈,激扬青春的同学朋友,还有自己生命中的两次爱情。为此,他连连感叹:“我真是非常非常幸运。”

  这位83岁的物理学家非常喜欢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人生就像一出七幕戏,第七幕就是最后一幕,“返回童年,返回茫然,无牙齿,无眼睛,无味觉,无一切。”

  杨振宁感慨地说:“而我实在十分幸运,今天我‘有牙齿,有眼睛,有味觉,有几乎一切。’”

  

  两位恩师三位偶像

  在西南联大的6年对杨振宁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特别是两位恩师。

  大学四年级做学士论文时,杨振宁遇到了对自己产生最大影响的恩师———“后铀元素之父”吴大猷。“我请他做我的导师,吴先生便给了我一篇英文文章:《群论与分子光谱学》。吴先生当年就把具有革命性的‘量子力学’带到中国,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我非常幸运,在大学还未毕业时就经吴先生钻到这里头来,这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吴先生,就没有后来的杨振宁。”

  两年后,着手写硕士论文的杨振宁又遇到了另外一位恩师———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王先生把我引到统计力学的领域,这也成为我后来自己研究的主要领域。”杨振宁表示,他统计了一下自己一生所发表的论文,其中三分之二的文章跟对称有关,三分之一的文章跟统计力学有关,两位恩师对他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奠定了杨振宁对物理学价值观的基础。“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是我喜欢的。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当时非常钦佩三位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费米和狄拉克。”

  “在普林斯顿时,我们和爱因斯坦住得很近,但我们这些年轻人却很少去打扰他。不过我知道他每天散步的路线和时间,所以有天下午我带着我的儿子,在路上等待爱因斯坦,请他与我的孩子合影。”

  在杨振宁看来,这三位大物理学家研究方法不同,风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能够在非常繁杂的现象中发现背后的精密定律,并且把它们写成非常简单的方程式。

  

  寄望中国科学家获诺奖

  “我相信十年内会有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比较有希望的两个人是简悦盛和徐立之。二十年内,中国大陆学者也有望问鼎诺贝尔奖。”杨振宁在演讲中表示。

  被杨振宁看好的简悦盛先生是世界上第一个用DNA诊断疾病的人,被认为是DNA诊断技术之父,而徐立之教授现任香港大学校长,他用定位克隆的方法,发现了一种叫囊性纤维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在过去十几年当中,一大批人类基因被发现,全部采用徐立之教授的定位克隆思路。

  杨振宁同时透露了中国科学家如果要获得诺贝尔奖的四大成功秘诀:一是要有聪明的年轻人。全世界包括中国人自己都认为中国有够聪明的人,中国人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聪明智慧相媲美。二是要有传统,年轻人要勤奋、努力、集中注意力,这些都是中国人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世界公认的,这也是中国发展尖端科技不可或缺的条件。三是有决心。四是要有经济的支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过去的五年给大学和科研院所投入了很多的经费。(本报综合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