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首席科学家“解密”探月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0:40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晨报讯昨天下午3时,中国科大论坛上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演讲者——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这位“嫦娥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布道”中科大,全面“解密”探月工程。

  昨天的报告会于下午3点在中科大的国际会议厅准时开始,会场上座无虚席,听众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来听取这场高水平的报告会,会场上吸引了超过10家媒体的记者。欧阳
院士在听众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在报告会主办方简短地向听众介绍了欧阳院士之后,欧阳院士即以饱满的精神开始了这场大家期待已久的报告。

  报告共分为两部分内容,包括“空间探测的进展”与“我国的月球探测”,欧阳院士以他渊博的知识为大家展开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月球探测画卷。

  据悉,欧阳自远教授是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在60至70年代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的选场、模拟实验及综合地质效应研究,后从事陨石学、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资源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在过去的几年里,作为一位倡议者、计划者、研究者,具体设计了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嫦娥一号卫星的科学目标和载荷配置,以及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的科学目标的制定。

  据介绍,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友,他曾经在中科大进修并成为该校的兼职教授,这位每天睡眠时间只有4~5小时的70岁高龄的科学家的最大心愿就是:亲手实现中国的探月计划。

  ●“月球探测”有安徽力量●载人登月尚需几十年

  笑谈中国“登月之梦”

  “月球探测”中有“安徽力量”;中国要实现载人登月还需要几十年时间。昨天下午,在3个小时的演讲中,欧阳自远院士妙语解密“中国版登月梦”。

  “登月不影响中国干地球上的事”

  有人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什么要投入巨资搞登月?欧阳自远解释说,启动于2004年3月的登月工程,第一阶段预算不过14亿元,仅相当于北京市两公里地铁的造价。而且预算也还是分次拨付,每年只占据我们国家GDP很小份额。他幽默地说:“这不影响中国人干地球上应该干的事情”。

  登月又会带来什么?欧阳自远介绍,月球可以成为地球的“资源仓库”,它表面土壤中蕴含的“氦3”,作为核聚变的原材料,将成为人类未来取之不竭的能源宝库。研发登月还会产生大量“副产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支撑。当年阿波罗登月工程耗资265亿美元之巨,创造了3000多项新技术,包括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高性能计算机等。综合统计,每一美元投入,产出四到五美元。

  在他看来,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和航天大国,也应该在太空探测中拥有自己一席之地;从科技角度考虑,登月计划还可以带动科技全面发展和跃升。

  “到月球有单程票是不够的”

  “按照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有能力将人送到月球上。但这只是一张单程票,因为目前我们还不具备实施载人登月的实力。“欧阳院士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中国登月计划的漫漫长途。

  欧阳自远透露,中国探月分三个步骤,整个过程估计需要20年。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绕: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第二阶段落: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技术,就地勘测月球区域地形地貌,月岩与月壤成分,月壤剖面,月壳岩石结构,记录月震与撞击事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并为月球基地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第三阶段回:月面软着陆与采样返回: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对着陆区地形、地质构造、岩石类型、月壤剖面、月球内部结构等进行就位探测;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你们反正要问不如我自己说”

  “中国到底何时才能实现像阿波罗那样的载人登月呢?这个问题你们一定要问,还不如我自己先说出来。”作为首席科学家,欧阳院士显然知道普通公众对登月的期待。

  据介绍,载人登月的载荷在40吨左右,需要登月舱、留轨舱、返回舱等多个太空舱,还需要多个火箭来实现离开地球、抵达月球、登陆月球、离开月球、返回地球等多个步骤。

  而中国开展登月计划的时间不长,各个方面都需要从头开始,也需要大批新生力量全力以赴加入这个团队,才能实现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梦想。

  “如果非要给一个时间表的话,那大概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欧阳院士的话语解开了大家心中的谜团。

  “科大力量”助力“登月计划”

  “中科大机器人的表现令我非常兴奋。”即使是在昨天的报告上,欧阳院士也不忘记“表扬”一下中国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

  据悉,“嫦娥工程”是一项长期进行的国家标志性工程耗资14亿元这就需要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参与。中科大也是“绕月探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的组成单位之一。

  在登月计划的第二阶段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月球车、视频系统、能源热控仪器将为登月作出重大贡献。

  令安徽人感到自豪的应该是,在举世瞩目的“登月计划”中,也有安徽力量的参与。

  ●阿波罗登月是真●“火星生命”待考

  妙解“太空探测”疑团

  阿波罗登月并非捏造的“神话”,地球生命来自火星的说法还有待继续研究。昨天,欧阳院士解开了不少人类“太空探测”的谜团。

  阿波罗登月并非虚构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踏上月球。但至今人们对其真假争论不断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了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1969年所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了诸多质疑认为照片和电影纪录片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伪造出来的。曾经参与过阿波罗计划的美国科学家比尔·凯恩更是抛出了一记重磅炸弹他在《我从未登上月球》一书中指出“阿波罗计划”欺骗了全世界所有的影像资料只不过是在南极大陆上的模拟月球试验场上拍摄的美国宇航员从未登上月球。

  欧阳自远院士表示,怀疑“阿波罗号”作假一个重要理由是:登月录像上,宇航员旁边的美国国旗“随风飘动”。对此他解释说“阿波罗号”登月是真的美国国旗“飘动”一是旗杆上还有一根横杆支撑着而且没有完全撑整齐二是在月球上没有大气在真空状态下宇航员将国旗插在月球上面旗杆颤动没有阻力很难停止下来颤动造成旗帜的“飘动”。

  “火星生命”谜团待解

  很多看过美国大片或者科幻小说的人,都对其中的火星生命甚至火星人很感兴趣,但这一切又是怎么演绎出来的呢?

  原来,科学家们在地球上寻找到36亿年前的火星陨石,经过研究发现其中包含有非常相似细菌的化石,于是产生了一个谜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欧阳院士介绍,由此推导出“火星有生命”的证据尚嫌不足。

  “星际移民”首选火星

  火星是一个最有可能有生命活动的天体,而且火星又是最像地球的一个真正的姐妹星,火星也许是300年以后地球移民的一个主要对象,而绝对不是月球。欧阳院士这样回答有关“星际移民”的问题。

  欧阳院士认为,中国实行登月计划的过程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火星的探测。当然,在移民火星前,人类要改造火星,达到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目的。人类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更遥远的天体的探测。但实际的最有可能的探测,火星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

  月球“水源”尚难利用

  从卫星图片和美、苏原苏联两国勘测结果表明,在月球的永暗面存在着大量常年以固态形式蕴藏的水冰,这些水冰能作为人类登月后的水源吗?

  欧阳自远院士表示,月球两极水冰在现阶段不可能成为人类登月的取水来源。首先,经科学推论,月球水冰的来源最大的可能,是几十亿年来宇宙中的无数彗星与月球相撞时,其中一些含水的碎片落在终年见不到太阳的月球背面低洼地中,从而以水冰的形式保留下来。虽然经过探测,月球上已知的水冰含量远超过科学家们的估计,但如果要把这些水冰在月球上经过长途搬取、融化、提取蒸馏水等一系列工程,直到加工成可为人类利用的少量淡水,其工程投入远比从地球直接取水高昂得多,且水冰本身也是一种永不可再生的月球资源,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月球水冰在现阶段都无法成为登月计划的用水来源,即使将来可以用于开发,也不可能像地球上的水那样服务于人类。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汪雷采写 刘兵生 摄·

  新闻链接

  欧阳自远简历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原籍江西上饶,生于江西吉安。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铁陨石成因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提出地球多阶段转变能的新的演化模式,地质体中宇宙尘的判断标志;补充并发展了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模式与理论;论证中国K/T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并证实新生代以来6次巨型撞击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的观点;论证组成地球原始物质的不均一性、地球两阶段形成与多阶段演化及对成矿与构造格局的制约,提出地球与类地行星的非均一组成与非均变演化的理论框架。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首席科学家“解密”探月工程

  欧阳自远院士在作报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