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贫困县的觉醒——隰县努力用科学发展观修正发展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3:27 山西日报

  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县(市)评选中,隰县榜上有名。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何以能跻身前列?国庆节过后,记者踏上这片热土。连日的寻访,让记者找到了问题的注脚:10万隰州儿女求真务实,用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县情,修正发展理念,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工业富县,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发展举措,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金饭碗:隰州人终于认识你

  与往年相比,除了金秋时节田野飘香、硕果累累之外,隰县县城以北209国道上新增了一辆接一辆的拉矿石车流。经打问得知,这些车都是给下李乡附近的金属镁厂送原料的。路旁的一位老农感慨地说:“咱庄稼人在隰县活了大半辈子,却从来不知道家门口还有这么多宝贝。”

  隰县发现地下矿产资源,给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带来希望。而这种新发现,是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重新认识隰县县情的结果。

  隰县地处我省吕梁山南端,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据《隰州志》记载,这里“山不出金锡,人不娴技巧”,历史上一直围绕山水做农业文章,被人总结为“地上没拉的,地下没挖的,手里没花的,工作没抓的”,当地农民始终走不出“有粮、缺钱、人闲”的困境。

  隰县是不是就穷定了?2003年后半年,以梁若皓、郑中夏等组成的隰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上任后,组织全县干部对当地产业结构现状、地上地下各类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潜力,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并请有关专家进行勘测。结果表明,全县8个乡镇中,5个乡镇都有着储量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含煤面积就有112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9.6%,总储量超过120亿吨。不仅如此,还有储量丰富的煤层气、白云石、石英砂岩、高岭土等资源。隰县从此告别在临汾西山7县没有地下资源的历史。

  2003年11月,隰县十届一次党代会上,县委制订出今后5年隰县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调结构、上项目,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抓好“两个重点”(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工业口岸特区建设),强力推进“645战略”(培育梨果、烤烟、饲草、养畜、土豆、药材6大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均庄、上庄、岭上、午城4大工业口岸特区;构筑项目兴县、信用立县、人才强县、机制活县、开放富县5大发展支撑体系),奋战四五年,总量翻两番。

  观念一变天地宽。这个全新的思路,是对隰县县情和发展规律的把握上有了新认识、新境界,在破解发展难题上有了新思路、新举措。它的出台,为隰县点燃了希望。

  深闺姑娘:请你大胆走出来

  在隰县均庄口岸特区,记者正好碰上前来这里考察选矿厂址的翼城鑫宇磁选设备公司老板王永顺。他告诉记者:他们计划投资3000万元,办一个占地100亩、年选精矿能力100万吨的企业。由于县上分管工业的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积极支持,所以项目很快就谈成了,近日就能动工。

  王永顺老板来这里办企业,只是隰县以资源开发为重点,引老板、抓项目、建特区,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全盘棋中的一个棋子。从2004年到2005年,全县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项目年”活动,使“裕兴镁业一期万吨合金”、“北方矿业公司5万立方米石英砂岩续建”等96个重点项目,成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载体。

  在这个贫困山区,记者发现了一个新颖的现象,尽管这里不沿海,不沿江,也不沿边,但县上仍从资源分布和区位优势的实际出发,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出境口兴建了4大工业“口岸特区”,即:在下李与交口县交界处,建设以采煤、选矿、冶炼、发电为主的口岸特区;在上庄与蒲县交界处,建设以花岗岩、石英砂岩等石材加工为主的口岸特区;在岭上与汾西县交界处,建设以大机焦、炼铁为主的口岸特区;在午城与蒲县、大宁县交界处,建设以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运输、销售为主的口岸特区。

  县委书记梁若皓介绍说:“我县地下矿藏储量大,埋藏深,靠自己投资开采难度较大。因此,必须确立‘借鸡下蛋’、‘借梯上楼’的观念,通过口岸特区把一批大老板引过来,让人家发财,求自己发展。”

  对这些“口岸特区”,县上从放开资源开发、放开企业经营、放开市场流通等方面着手,制定了土地出让、税费征收、服务承诺等12项比平川县市更加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放宽民营经济的准入领域,吸引了一大批外地老板前来投资办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到隰县考察投资项目的外地老板共有20余家,有十几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协议资金达230多亿元。目前,已有中石油天然气公司、闻喜宏富镁业有限公司、临汾华丰实业集团公司等12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入区创业。记者欣喜地看到,现在,这4个“口岸特区”已成为该县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和先导区,特区以其“起点高、特色强、机制新、环境优、效益好”的特点,发挥了集聚效应,提高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贫困山坳:新世纪不再冷落你

  在隰县的日子里,无论记者走到哪个工业“口岸特区”附近的农村,都会目睹到一个新变化:路上车辆多了,路边、村头“侃大山”的闲人少了;村口大瓦房门店多了,村里的土窑洞少了;进企业打工的人多了,田野干农活的人少了。乡及村干部对记者说:“过去,老百姓每年只种庄稼,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如今,‘口岸特区’上了企业,村里不少人都去打工,很少有闲人。当地果园雇工,一天25元,很少有人去;城里的宾馆想从这里招聘服务员,也根本招不下。”

  这个变化,一方面折射出隰县县委、县政府“645发展战略”的富县惠民效应;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这个贫困山区在觉醒,山民们已不甘于寂寞和贫穷,要借助工业经济大潮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隰县的“645发展战略”,究竟对当地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多大影响?让我们来看一看记者捕捉到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徐贵平(上庄村支书):我们村有1152口人,人均1亩地。过去村民种庄稼,收了麦子种棒子,年年都是老样子,人均收入不到800元。人穷人闲生余事,村里打架闹事、上访告状的现象时有发生,治安状况很差。后来,我们村附近成了“口岸特区”,办起了几家铁厂,全村就有200余名劳力去打工,最多的每人一年能拿到1万多块钱。

  镜头二:贺贵生(黄土镇镇长):我们镇凡是靠“口岸特区”的村都富起来了。就说岭上村吧,以前的主导产业是“土豆加放羊”,人均年收入仅500元。“口岸特区”办起企业后,该村的男劳力全进厂干活,人均年收入猛增到5000余元。现在村里养大卡车100多辆,刘海龙弟兄5人,每人一辆。

  与农民增收相互联动,在4大工业“口岸特区”,雨后春笋般崛起了许多民营企业。宏富镁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已达到1万吨,镁锭已销往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总产值可达到1.4亿元,年可实现税收400万元。同时,该公司有力地带动了当地销售、饮食、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每年给隰县创造社会效益2000万元以上。紫峪沟铁厂每年上缴利税600余万元,安置寨子、黄土、陡坡3个乡镇20余个村的1000多名劳力,创造社会效益1200多万元。

  隰县重新认识县情后的“工业富县”思路,让当地老百姓在两年时间里,切身感受到脱贫致富初见成效的喜悦。

  本报记者杨木林本报通讯员韩振钢(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清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