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食品安全亟待接轨国际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5:42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前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新闻,对44种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膜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以及1991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公布的要求。但是,一些主要用于外包装的PVC保鲜膜含有不被国家相关标准允许使用的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DEHA)增塑剂,这类保鲜膜遇上油脂或高温时(超过100℃),增塑剂容易释放出来,随食物进入人体后给健康带来影响。鉴于如上情况,质检总局将采取措施,禁止企业在生产PVC保鲜膜时使用DEHA等,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本报昨日曾作报道)

  迄今,能明确的一个答案就是,一些聚氯乙烯(PVC)中含有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DEHA)增塑剂成分,这才是容易导致有害健康的成分。说实话,有关保鲜膜的三种分类术语以及其中所含的成分,都是一些化学术语,即便是把这些成分写在包装袋上,普通消费者也不容易弄清楚。那么,一方面,建议相关部门要求生产厂家在包装袋上注明各种成分有益还是有害的解释,能让老百姓理解,或使用更通俗的术语。另一方面,因为大多消费者对相关化学知识欠缺,分不清各种成分的利害,这实际上对职能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鲜膜事件还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一个软肋:与国际标准相比滞后和不一致。从不粘锅的特富龙风波、三氯生风波、炸薯条含致癌成分到现在的保鲜膜风波,似乎在沿袭着这样的运行曲线:出现问题———引起关注———重新修改和完善相应的法规。

  进一步追究,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与国际不接轨的深层原因还在于“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正因为如此,我国在公共卫生和预防上的资金不到位,以致该下大工夫大本钱来制定各种公共卫生标准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捉襟见肘。比如,根据业内人士透露,每制定一个国家标准,至少需要2万~3万元,但现在每个项目只能拿到5000多元,个别的能拿到2万元。这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着的食品安全形势的需要。

  此外,我国的一些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即在食品卫生和产品质量上多强调国情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或多或少在标准中落后于先进国家。比如杀虫剂标准,在谷物、水果、蔬菜的某些种类的杀虫剂残留限量上,我国的标准要比欧盟和美国高。因此,以保鲜膜标准为契机,逐步建立与国际相接轨或领先的食品卫生标准,将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转自《新京报》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