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夫子庙文化有巨大包容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8:51 南京晨报

  浮雕《秦淮流韵》的创作者,是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围绕着浮雕和“秦淮八艳”,他谈了自己的看法。

  吴教授介绍,今年5月份,应秦淮区政府邀请,他参加了秦淮区雕塑评审活动,席间,秦淮区政府希望其为秦淮区文化打造一座雕塑。当时,给的方案是《清明上河图》,但吴教授觉得没个性,他认为雕塑应表现秦淮河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因为人是创造历史的主
体,而杰出人物本身就是时代的代表,于是,他建议不要做繁琐的亭台楼阁,而是以人为主。

  接下来,在人物的选择上,吴教授根据秦淮区政府的意见,仔细研究了秦淮的历史,选择了25位和秦淮有关的历史人物。开始,对于“秦淮八艳”,他想选择一两个塑像,后来,经再三考虑,觉得她们不仅仅是8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象征,代表了秦淮当时特定的文化,于是8人皆上了浮雕。

  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照片供模拟,吴教授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字记载及诗歌描述,发挥想像,每一个人都倾注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对于“秦淮八艳”,吴教授认为她们有才有貌、更具爱国意识,因此,塑像时,尽量把妖娆降低到最大限度,注重文化韵味的流露。

  “夫子庙文化应该是个综合体,不应该用固定的条框去限制”,吴教授对夫子庙文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自古以来,夫子庙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文化的最大特点应该是文气和古气。另外,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有巨大的包容性,市民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和高雅文化一样,也应该在夫子庙文化中占一席之地,如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是很客观的描述历史的记忆。

  夫子庙文化的演变

  秦淮区文化局副局长吴杰介绍,从晨报的随机调查结果看,不少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她们的,对“秦淮八艳”有误解,其实“秦淮八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物,八个人有着忠贞的品质,皆是爱国的,市民应该看到这一点,不能老盯着“青楼”不放;另外,对夫子庙文化,大家的眼光不应该单纯地放在“秦淮八艳”上,而应该放得更广一点,它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文化的主流应该是高雅文化。随后,吴杰介绍了夫子庙文化的演变。

  勾践相中“夫子庙”

  历史上,但凡文化都和河流有着不解的渊源,同样的,秦淮河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秦淮文化。南京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秦淮河畔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丞相王导在秦淮河北岸建学宫,这是夫子庙的最早建筑,也让夫子庙最早带上文化气息。

  大文豪聚集“夫子庙”

  讲秦淮文化,首推六朝文化。那时的名门望族,大多居住在秦淮河畔,例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居住在乌衣巷;其子王献之,曾在渡口迎接爱妾———女诗人桃叶,创作流传至今的《桃叶歌》,桃叶渡的地名故此名之。可以说,秦淮河畔诞生的名人对后人有很深的影响。那时的秦淮文化对后来的文化有很深刻的影响,是一种雅文化。

  孔庙带来大量学生

  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在学宫前建孔庙,孔子自古被人们尊称“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古时孔庙都有一定的布局,一般是庙附于学,而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当时,儒学文化占主要地位,也是雅文化。孔庙的建成,吸引了大量学子聚集于此。

  贡院建成逐渐变为大考场

  随后,南宋孝宗赵昚乾道四年(1168年)建立了江南贡院,它是当时建康县学、府学考试的场所,规模较小。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这里改为乡试、会试的场所,县学、府学考试场所择地另建。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1403 1424年),江南贡院经过重建,规模渐大。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江南贡院成为专门的乡试场所。清代江宁(南京)为江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贡院仍为乡试场所。从道光年间开始,经数度修葺扩建,至光绪年间规模庞大,盛况空前。当时考生号舍(即考生日间考试、夜间住宿之所)多达20664间,可同时容纳2万余名考生参加考试。清代江苏、安徽两省合称江南省,江南贡院便是苏皖学子进行乡试的场所,由于规模大、考生众多,此地又被称为“南闱”,与北京的顺天贡院同享盛名。

  歌舞伎艺成为考场配套设施

  江南贡院在历史上是中国最大的考场。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是这里的考生,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等都曾经在这里做过考官。民族英雄文天祥、大书法家颜真卿等,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都是这里的考生。随着贡院的发展,科举文化也渐渐融入夫子庙文化之中。

  庙后有市,随着贡院的逐渐壮大,市井文化也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也可称为民俗文化,明清之际最为繁盛。那时,每逢开科秋闱,上万名(最多达2万多人)考生云集于此,于是,为考生服务的书肆、茶馆、客栈应运而生,为满足一些富家子弟的消遣需要,酒楼妓院也随即产生,像当年秦淮河南岸的一些街巷即为富家子弟的“温柔乡”、“销金窟”。“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箫鼓,昼夜不绝”,描写的就是当时秦淮河上的繁华景象。这渐渐形成了市井文化,也可谓民俗文化,明清之际最为繁盛,“秦淮八艳”代表的是这种文化的一方面,当然二者也不是完全分隔的,一些文人雅士参与到民俗文化中,使之俗中带着高雅,如清朝的加纱灯,即文人雅士用纱蒙灯,然后在上面作画,一些画家以此为乐,金陵还产生了加纱画派,有很好的艺术水准。由此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夫子庙也形成了庙市合一的文化。从总体上说,夫子庙文化博大精深,先雅后俗,雅俗并融,但高雅文化始终是秦淮文化的主流。

  传统文化正在夫子庙消失

  对于夫子庙文化中的市井文化也就是民俗文化,秦淮区文化局的有关人员表示了忧虑。他们介绍,历史上,夫子庙汇集了大量的手工艺人和民间艺人,虽然当时是不入流的,但现在看来却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国家文化部曾发文,把南京列入“民间艺术之乡”,这些文化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但现状是,这些民间艺术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许多民间艺人后继乏人。比如前面介绍的加纱灯,制作技术已经失传,还有羊角灯,只知道是用羊角熬成原料,但具体操作却不得而知,还有南京白局,也叫摆一局,明代以来,南京云锦房的工人累了哼唱的曲调,现在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已列入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工程进程保护。现在,虽然已发起拯救活动,但因种种原因,进展起来却很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