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暗藏政治阴谋 陈水扁借金融改革搞“宫廷政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9:27 中国台湾网

  陈水扁在今年的“辛亥革命纪念日”大会上,将“官股减半、金控减半”等所谓的“二次金改”列为首要改革目标,引起岛内各界的质疑。表面上一个口号响亮的金融改革,实际上暗藏着一场政治阴谋,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战略考虑,可能影响未来岛内政局与政治结构的发展。

  10月10日,陈水扁在“辛亥革命纪念日”大会上,对大家关注的两岸问题避重就轻
,而大谈“六大改革”,而且将“官股减半、金控减半”等所谓的“二次金改”列为首要改革目标,不仅未能获得各方共识,反而引发更多的争议,“二次金改”演变为一场新的政治斗争与政治豪赌,其影响远远超过金融经济领域本身。

  ■一场金融政治革命

  陈水扁上台执政后,将金融领域里的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希望来一次金融业革命,以实现他标榜的政治经济改革抱负。

  金融是经济体系的血脉,对整体经济影响重大,可以说谁掌握了金融大权,谁就掌握了经济命脉。因此,民进党执政后,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抛弃专业伦理,迅速“绿化”公营金融机构,接着企图通过改造基层金融制度,即用公营银行兼并农渔会信用部等,以彻底摧毁国民党的经济势力。不料,基层金融改革的政治目标太过明显,而且引发各方势力不满,特别是农民的强烈抗议,陈水扁逼迫放弃“宁可下台也要改革”的豪迈壮志,导致首次金融改革半途而废。不过,陈水扁并没有完全放弃改变台湾金融生态的战略考虑,还是要换个方式继续推动金融改革。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陈水扁另起炉灶,提出主打银行坏账的所谓“二五八改革方案”(也被称为第一次金融改革方案),即在二年内将金融机构坏账比率降到5%以下,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而且将其作为一项政治目标来推动。民进党对此次金融改革颇为得意,在其宣传广告中称这次金融改革成果显著。表面看,银行坏账比率大幅下降,但背后的原因并不是改革的结果,而是通过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所获得的。

  2004年10月,陈水扁又抛出第二次金融改革方案,要在2005年底实现公营金融机构的公股减半、2006年底实现金融控股公司减半、促成三家金融机构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金融机构由外资经营或到海外上市等四大目标。然而,要在剩余的短短两年左右时间内完成所谓的“二次金改”,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而且改革的时程、目标与做法等引起各界的质疑。

  ■被政治扭曲的改革

  金融改革是一项专业性甚强、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经济改革,本来应由“行政院”所属的财经专业部门主导推动。然而,金融改革在台湾却全部走调,陈水扁抛开“行政院”,亲自主导了这一改革,专业部门成了配角,使得金融改革一开始就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与政治考虑。

  这一重大经济改革的决策内幕在社会的广泛争议与质疑中逐渐被公开。“财政部长”林全在“立法院”质询时公开表明,他不了解“二次金改”决策过程,而是由“总统经济顾问小组”与“经建会”制定金融改革目标,“财政部”甚至连列席会议的机会也没有。直接负责金融政策问题的“金管会”主委龚照胜也表示不清楚陈水扁提出的“金融改革时间表”。可见,“二次金改”是一场“宫廷政变”,是陈水扁削夺谢长廷大权的行动。据报道,其实幕后真正的主导者,是陈水扁掌控的“国安局”,并非“经济顾问小组”与“经建会”。这样的改革内幕逐步曝光后,成为社会各界反对的对象。

  面对各界的质疑,陈水扁不是虚心检讨与修正,而是不顾现实,仍要强行推动这一艰巨的“政治任务”。日前,陈水扁在党内干部会议上表示,“二次金改”第一阶段官股减半及三家金控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目标相当具体,都有时间表,一旦做不到的“部会部长”、主事的相关董事长或负责人都必须负“政策的成败责任”。于是一场影响重大的经济改革,变为一场政治命令。这种不顾现实的改革,必然会变成一曲弄虚作假的政治游戏。为了保住乌纱帽,为了实现陈水扁的改革目标,相关部门只能造假账,只能仓促行动,让改革完全变调,其结果比不改革更可怕,会留下许多严重的后遗症,对未来经济金融的影响十分重大。

  ■暗藏的政治阴谋

  陈水扁为何要违背客观规律,急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公营金融机构公股减半与金控公司减半目标?表面上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理由看似合理,其实另有他图,是陈水扁的一大政治阴谋,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战略考虑。

  陈水扁上台后不久推动的兼并基层金融机构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削弱国民党的经济基础与基层势力。同样,“二次金改”也是陈水扁希望在他离开政治权力中心前彻底清除国民党卷土重来后掌握金融机构的机会,切断未来国民党重新上台后的金脉,并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建立起更为扎实的政商结盟关系。

  公营金融机构民营化,台湾已推动十多年,为何公营金融企业公股出售减半要在今年底完成?就颇有思考的余地。众所周知,台湾公营金融机构财力雄厚,而且对一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掌握了金融银行,就等于控制了经济命脉。政府对公营金融机构有控制权,如果不将公营金融机构改为民营企业,国民党一旦上台,国民党就可以重新通过手中的权力进行清算,重新掌握金融机构。一旦民营化,国民党即使上台执政,也无法插手这些已民营化的金融机构,从而达到切断未来国民党重新上台后无金融机构可掌控的目的。

  陈水扁通过公营金融机构的民营化,将财富转向支持陈水扁的“绿色财团”,培养亲扁(或亲民进党)的金融资本集团,成为绿色势力的依靠经济力量。即使国民党再执政,这些金融集团的负责人还是绿色阵营的支持者,不会全部倒向国民党,陈水扁还可避免在经济上被清算的命运。

  另外,陈水扁一再要求行政部门如期完成“二次金改”目标,对谢长廷领导的行政部门形成很大压力。一旦处理不好,谢长廷必须负起改革的责任,从而让陈水扁达到清除异己的政治目的,可见,“二次金改”可能成为谢长廷问鼎“总统”之路的重大障碍。若年底县市长选举,民进党不如预期,苏贞昌也可能为此要负责,这是民进党过去的惯例。如果一切按照这种预期的方向发展,陈水扁不喜欢也无法驾驭的“两大天王”可能接连被“打倒”,陈水扁就可以扶持一个无能但可听话的人物出台,一向不被看好的游锡堃很可能成为黑马之一。

  可见,表面上一个口号响亮的金融改革实际上则暗藏着一场更大的、更重要的政治阴谋,可能影响未来岛内政局与政治结构的发展。

  ■改革前景不容乐观

  陈水扁赋予高度政治意义的“二次金改”,不仅受到社会大众与学者的质疑,受到“在野”的泛蓝阵营反对,而且在执政党内部、相关决策与执行部门也意见相左,更有反对声音,这样的改革前景难以乐观。

  目前,泛蓝阵营提出与执政当局就“二次金改”进行公开辩论,以明是非,还改革一个真义。许多学者对金融改革本身并不反对,但却质疑陈水扁不尊重专业的粗糙做法,对在今年底完成公营机构公股减半与明年底合并为七家金融控股公司做法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民进党内部,不少开明政治人物也对陈水扁的改革做法提出批评。

  同时,就在陈水扁祭出“谁不推动二次金改谁就负责下台”的威胁下,尽管一些政客表示会“全力备战”与配合,但“行政院长”谢长廷还是有不同意见,认为“二次金改”主要是希望社会了解其中的意义,而不是强调时程,显然对能否如期完成存有疑义。“总统”与“行政院长”两个龙头不同调,如何推动这个各方意见不同的金融改革?

  如果为改革而改革,对经济金融改革赋予太多的政治意义,改革就会变调,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留下金融系统性危机的隐患。(王建民)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0月27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