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GDP增长目标提前一年完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09:07 南方日报

  回眸广东“十五”发展,数字变迁见证历史新跨越

  GDP增长目标提前一年完成

  编者按

  “十五”计划即将全面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迎面走来。过去五年里,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折射出广东发展历程,描绘出一幅广东人民奔小康的恢宏画卷,激励着我们阔步跨入“十一五”。

  数字的变迁,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也预示着经济社会的走向。

  去年GDP达16039亿元

  数据:“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2001—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2004年达16039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预计“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比计划目标高3.3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多年居全国首位,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1/3、1/7、1/7、1/8和1/6。

  点评:“十五”期间,广东经济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实现高增长,四年完成五年的发展目标。广东经济正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全省经济发展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从供给的角度看,是产业高级化、工业化推动经济跃上了新台阶。从需求角度考察,消费升级、投资优化、出口快速,三大需求日渐协调,共同驱动经济更上层楼。“十五”期间,广东三大需求持续增长,2001—200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8%,比计划目标高8.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8%;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2%,比计划目标高11.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6%。从产业供给的角度考察,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推动广东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数据: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3:50.4:39.3发展为2004年的7.8∶55.4∶36.8。

  产业重型化和高级化趋势明显,2004年重、轻工业增加值之比为57∶4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4.7%提高到27%。

  点评:过去五年,广东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以构建国际重要制造业基地,着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高增长性行业为目标,大力培育汽车、石化、钢铁、造船、造纸等一批重点产业。

  “十五”前四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比计划目标高6.5个百分点;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比2000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工业九大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72%提高到75.1%。一批滨海临港的电力和石化、装备制造业项目的陆续上马,临港工业产业带的蓬勃兴起,正在逐渐改变广东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从广东产业区域版图上可以清晰看到,从珠三角到东西两翼,从广州、深圳、珠海到湛江、茂名、阳江以及惠州、汕头等,一条新的临港工业产业带正在崛起。

  强化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山区经济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数据:“十五”期间,有“寒极”之称的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加速发展是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4年,广东5个山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15%,增幅首次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2%,增幅首次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1个百分点。

  点评:珠江三角洲的富裕名不虚传,但是广东21个地级市中,仅占全省面积23%的珠三角7市,集中了全省78%的经济总量和85%的税收。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人均GDP仅是珠三角的1/5和1/7。“十五”期间,在全省“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战略方针指引下,这一地区差距正在缩小。

  从2002年起,省财政连续5年安排375亿元,用于改善山区交通、能源、科技教育等基础条件,推动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和山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促进东西两翼和山区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04年,东西两翼和山区县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4%和12.2%,与全省整体经济增速的差距由2000年的1.9和2.2个百分点缩小为1和0.2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活力迸发

  数据:有区域经济细胞之称的县域经济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2004年,全省67个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6.2亿元,增长17.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83亿元,增长16.65%。

  点评:2003年以来,我省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扩大县(市)政府管理权限的意见》,选定第一批由省直单位下放或委托县(市)管理的扩权事项214项,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国瞩目

  数据: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两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签约合同金额达7461亿元,其中广东与各省(区)签约2493亿元。

  点评:不谋全局难谋一域。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是广东审时度势,在国家“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着眼于加强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合作,而率先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广东把握先机,寻求在市场经济与行政区划经济的冲突中,按照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优势互补的路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启动两年已结出累累硕果:一是成功举办了两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经贸合作洽谈会,使之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两个合作平台。二是组织筹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9+2”政府签订《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文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三是区域合作项目不断推进。“9+2”政府制定了交通、能源、科技、环保和信息化等5个专项合作规划,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地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局面。

  城乡居民荷包鼓得实惠

  数据: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6元,“十五”前四年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9%和4%。2004年,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万亿元,人均存款超过2万元,珠三角地区人均存款更是高达10万元左右。

  点评: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的生活不断得到实惠,荷包鼓了,住房宽了,生活环境好了,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环保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所改善,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8.01‰,期望寿命达74.5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至2004年底,全省共解决了3.2万多户贫困户住房,共解决949万人的饮水困难。全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稳定。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五”期间,我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不断夯实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提前一年实现21个地级市全部通高速公路目标

  数据:到2004年底,全省公路密度达6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520公里,“十五”前四年新增高速公路1335公里,超过计划新增1150公里的目标,提前一年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通高速公路的目标。2002年底实现全省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提前三年达到“十五”计划目标。

  点评:从“轮船摆渡”到“4小时交通圈”,从“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到“政企分开、政资分离”,广东大手笔打造“大交通”。

  为适应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需要,广东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地“提速”发展。除2002年接近200亿元外,广东已连续6年公路建设投资超过200亿元,这其中一半左右是投放在高速公路。大投入促进了交通的大发展。今年底广东将有通广西、江西的渝湛、粤赣两条出省大动脉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3000公里,实现到相邻省(除海南外)至少有一至两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基本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连接港澳、以沿海为扇形面向山区和内陆省份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

  除高速公路网外,总投资1390亿元的出省铁路网和总投资达69.5亿元内河航道整治项目也在“十五”期间陆续启动,不断优化升级广东交通网络,增强综合运输能力。

  五年发电装机容量增长51%

  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十五”计划电源项目都按期投产,预计2005年省内实际发电装机容量为4812万千瓦,净增1623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51%。

  点评:在电力紧缺的背景下,为突破能源制约瓶颈,“十五”期间,广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电源项目建设加快,电力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今年上半年,除上述电源项目成就外,电网建设加快进行,西电东送成效显著。2004年,“西电东送”通道能力达1088万千瓦。“十五”前四年,我省累计购西电829.3亿千瓦时,占我省全社会用电量11%;全省农村电网已基本得到改造;城乡居民到户电价降低至0.79元/千瓦时;实施《广东省燃煤燃油火电厂脱硫工程实施方案》,第一批16个电厂脱硫工程计划在2003年开工;广东LNG接收站和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四个城市燃气管网工程项目已全面开工。

  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启动

  数据:“十五”期间,全省共安排省级水利工程基建项目资金72.2亿元;全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正式启动。

  点评:“十五”以来,我省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防灾和供水能力提高。按照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水利建设重点项目。2003年,全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正式启动,北江大堤、十大堤围和重点江海堤围的除险加固和安全达标工程进展顺利,全省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专利授权量全国“十连冠”

  数据: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十五”以来全省依托大中型企业设立了105家省级工程中心,认定省市级民营科技型企业2932家,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122家,共批准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45家。2004年,全省专利申请量达52201件,授权量达31446件,分别增长20.9%和7.6%,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

  点评:在寻找经济增长方式如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广东的发展后劲。“十五”期间,广东科教事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投入、高速度发展阶段。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省里组织联合投入2亿多元,对应用软件、中药现代化、生物制药等5大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专项攻关。

  合力构筑“和谐广东”

  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数据:到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机构数42970个,从业人员209.2万人。

  点评:2003年,我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省博物馆新馆、中山图书馆改扩建、省科学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数据:2004年,全省实际招收研究生1.48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实际招生26.46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0.9万人和14.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1.4%提高到2004年的20%,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预期目标。

  点评:“十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广州大学城一期、二期工程顺利完成。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加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招生人数均有增长。对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杂费,从2005年秋季起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试点;“十五”以来,共改造3184所老区、山区小学。

  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数据: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达46%。

  点评:“十五”期间,我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有效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典疫情的传播,增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农村卫生工作也进一步加强,各县(市、区)均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达46%。

  织就一张社会保障安全网

  数据:2004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9%。

  点评:“十五”期间,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大了资金投入,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4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9%。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市级养老统筹的市由2001年的4个提高到2004年底的20个,占全省的95%。

  民营经济迎来发展春天

  数据:2004年,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户数分别达196万户和38.9万户,私营企业总数比2002年增加12万户,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0.9%,上缴工商税收占全省的25.9%。

  点评:2003年,我省作出《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并出台12项配套政策措施,成功举办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民营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势头。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陈韩晖

  图:

  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近日,盐田国际获得全球物流学会颁发的““2005-06年度全球最佳集装箱港口”称号。这是中国港口第一次获得此类全球性行业大奖。 丁玎 佘慧萍 杜慧敏 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