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志愿劝捐第一人"让我的眼睛帮你看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09:24 石家庄日报

  “河北志愿劝捐第一人”单晓霞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欲在石捐献眼角膜

  □本报记者王凤伟实习生王晓红

  核心提示:单晓霞,一位来自河南的普通打工妹。在身体备受癌症折磨之后,她做出两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决定:死后捐献眼角膜,“让我的眼睛帮你看世界”;成为“河北志
愿劝捐第一人”,劝说别人加入捐献眼角膜志愿者的行列。

  一张可怕的病危通知单

  10月27日11时20分,石家庄平安医院抢救室。

  脸色苍白,但依旧美丽的晓霞,正躺在一张普通的病床上。输液管、输氧管,两根管子正支撑她脆弱的生命。此时,虽不能清楚地说话,但闪动的大眼睛,流露出的依然是坚强和对生命的渴望。床边坐的是她的爱人董先生——一个精神颓废、声音哽咽、两眼红肿的汉子。

  8个小时前,董先生双手颤抖着接过医院下发给妻子的病危通知单。从那一刻起,他就一刻也没离开妻子的那张病床。

  这是晓霞七次住院中,发病最厉害的一次。负责医治并抢救晓霞的医生说,目前,单晓霞的呼吸、循环系统已出现衰竭,随时都可能会出现生命的危险。

  惊闻女儿病危消息后,晓霞的母亲连夜从河南郸城县赶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无法接受那张可怕的病危通知单,毕竟女儿才32岁,还很年轻。家里还有两个未长大的孩子,需要母亲照顾。

  一个原本幸福的家

  晓霞原本有个幸福的家。

  1990年,听老乡说在石家庄打工能挣钱,晓霞和爱人决定来投奔老乡。来到石家庄后,他们在东简良租房子住了下来。开始没有本钱,两人就做点小买卖。后来董先生在饭店找到一份工作,晓霞也借了辆旧三轮车批发蔬菜。

  几年的齐心努力,两人终于积攒了一些本钱。一番商量后,两人开始做凉皮生意。董先生半夜做好,晓霞白天去卖。虽然辛苦,可两人很恩爱。靠着勤劳的双手,两人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两个女儿的相继降生更是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在石家庄这座城市,一切都那么完美,他俩有种说不出的满足,觉得融入了这个城市,并扎下了根。

  然而,就在他们谋划着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噩梦突然袭来。

  一件残酷的事情

  事情发生在2002年4月。晓霞乳房的下部长了一个肿块,由于没有任何不适感,平时也就没有引起她的重视,直到感觉到疼痛,她才去医院检查。

  当年4月2日,晓霞被确诊为乳腺癌。回到家后,晓霞趴在床上整整哭了3天。“晚上睡觉不敢闭上眼睛,生怕第二天会醒不过来。甚至想自杀彻底解脱了事。”

  但是为了孩子,为了爱人,为了这个美好的家庭,晓霞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接受了手术治疗。本以为生活可以重新步入正轨了。可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再次发生了,2003年春天,晓霞身体的癌症病灶开始向胸膜扩散,她不得不接受“化疗”。

  随着治疗的深入,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很快陷入困境。为给晓霞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仅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大量的债务。

  接受治疗的日子里,晓霞经常读书、看报,汲取着精神“养料”,就是这些“养料”,使她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一个美丽的心愿

  2004年9月的一天,晓霞向爱人宣布了一件事情:“死后捐献眼角膜,用我美丽的大眼睛继续注视着我所眷恋的这个充满爱的世界,让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看到他们眼中爱的光芒。”

  对于晓霞捐献眼角膜的这一想法,爱人和母亲开始怎么也接受不了,但后来还是被晓霞说服了。

  晓霞的这一想法,引起了省红十字会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9月的一天,晓霞在捐献眼角膜志愿者书上郑重填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她正式成为河北省首位志愿劝捐员,并以自己的名字开通“晓霞热线”,“这期间,她劝说了多少人捐献眼角膜我们已数不过来,只要病情平稳她就接听热线,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20个热线。”

  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晓霞表现得非常乐观。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让奇迹出现。”

  “我能感到她对生命的渴望和坚强。”这是平安医院副院长张书臣对单晓霞的评价。在张书臣眼里,晓霞心态特别好,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晓霞曾不止一次地对爱人说,“我当然愿意活下去,但我也作好了最坏的准备。感谢社会给我的关爱,一旦我死了,我将把眼角膜捐献出来,让我的眼睛帮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这也算是我最后能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