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奇特植物屏障拦截污水垃圾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让人眼界大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8:49 无锡日报

  本报讯(记者尹晖、实习生魏博)农田周围的排水渠里不仅有土,而且还种上了狗牙根、黑麦草、空心菜、水芹等植物,这一“奇怪”的景象是记者昨天在宜兴市大浦镇看到的。作为科技部863重大科技专项“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示范基地,大浦镇类似的“奇怪”景象还很多,这些正是研究小组花费两年多时间设计建造的“生态拦截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对农业生产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层层处理、层层净化,从而达到控制地面源污染、整治太湖的目的。

  “以前大浦镇的污染很严重,农业生产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流入了太湖,生活垃圾到处都是,农村面源污源已直接影响到这儿的发展”,一位专家介绍道。如今通过治理,仿生植物生态河床里的植物清晰可见,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分布村舍,生活垃圾分拣收集中心也格外显眼。

  走在大浦镇,记者发现农田周围的“生态沟渠”与一般的排水系统有很大不同,里面竟然出现了许多“杂物”,经研究人员介绍后才明白,这里放置的许多特殊材料不仅可减缓农田污水的排放速度,还可以吸附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而在里面种植的水芹等植物生物量大、吸氮、磷能力强,可以将收集来的富含营养物质的污水加以“二次利用”。

  “以前我们施肥都是凭经验‘毛估估’,哪里管它会不会造成污染。”而所谓的“毛估估”正是造成相当数量氮、磷肥料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损失进入河流,由此形成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这两年,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各类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到底需要多少肥料,向农民们广泛推广“精确施肥”,农民们也开始了解到“原来施肥多了反而坏事”。

  不仅如此,专家们还在农田排水流入的林庄港设置了“屏障”。记者看到河岸两旁种了许多杨树,河水也比较清澈,“河水中像茭草这样的植物形成的生态膜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在河水汇入的太湖边,记者看到了大片的芦苇。专家们利用抛石、种桩的方法进行消浪,建造起人工湿地,“现在看到的芦苇已比两年前向湖面延伸了12米”。

  据了解,这一科研项目是由太湖湖泊治理有限公司承担,是我国第一个由业主公司负责的科技项目。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化的运作改变了以往科研人员既要进行课题研究、又要参与具体施工的模式,把科研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搞科研。另外企业行为不仅使该项目责任明确,而且便于基地建成后的长效管理。研究人员表示,到今年底整个工程建成以后,要让河口入湖的出水水质比进水提高一个等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