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弄错巴金本名看法媒体信任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09:15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驻巴黎记者郑若麟

  巴金逝世,法国报刊多有报道,但其中错误颇多,特别是不约而同地将巴金本名李尧棠错为“芾甘”。一些读者来函表示奇怪,何以这么简单的错误会出现在法国报刊上。其实,由此可窥法国报刊今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危机。

  这一错误是不应出现的。只要咨询一下任何一位中国巴金迷,都可以避免。但令人奇怪甚至吃惊的是,法国记者——包括一些非常优秀的驻华记者——都上了法文版《毁灭》的译者序的当:在这篇序里,译者错将巴金的“字”误为原名。问题是,法国报刊非常多样化,却为何在写巴金的消息时,竟都引用同一信息来源,而且是在法国的信息来源?这让我联想到前不久法国发生的所谓“李李工业间谍案”。

  当时法国几乎所有的报刊都众口一词地报道了一个名叫“黄利利”的精通法、英、德、西、阿拉伯语的中国“超天才”女间谍,以六台超现代的电脑,突破高精防范的安全防护网,用一个“超大容量的”可携式硬盘,盗取了法国瓦雷奥汽车工业集团的“工业机密”。事实真相呢?原来李李来自武汉,这一新闻的始作俑者法新社一位记者不识“Wuhan”为何物,于是自作聪明地将其写作“黄”(Whuang);李李粗通法语,三次考试才通过英语,其他什么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又是不知哪位想象力丰富的记者杜撰出来的;六台超现代电脑?说穿了一钱不值:李李与其同居男友各一台笔记本、再共用一台台式电脑,再加上警方从李李男友父母家找到的三台旧式电脑;超大容量?据透露是40G;突破的所谓防护网?其实进入该网甚至都不需要密码,因为这是一个内部网,企业内人人可上。问题是,何以各大报都以同样的口吻和材料报道此事?而当各大报刊都同一说辞的时候,读者还以为他们是各自调查的结果,很容易就上当。李李是否有罪有待法国司法当局裁定。但法国媒体所犯“共同错误”却是不应该的。据一位法国传播专家的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法国媒体一方面为了追逐“独家新闻”已经到了捕风捉影的程度,甚至来不及核实消息来源就要抢先发表;而另一方面一看他人已报,于是人云亦云,生怕落后,结果便是相互抄袭,再也不去核实。“虚假新闻”居然也会在这样的国家频频发生,难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报刊近年来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

  法国自己承认其报刊可信度正在遭到读者的质疑。法国报刊曾大肆报道一桩种族歧视案:一妇女自称在火车上遭到反犹太者的攻击。报道绘声绘色、细节“动人”,最终披露纯属无中生有。法国语言中有一种“虚拟式”,用来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于是法国新闻界就频频“虚拟”。问题是传播专家们早已证实,读者并不注意是什么语式,而往往将虚拟新闻当作确实已经发生的事。这更加重了法国媒体的“信任危机”。

  法国《世界外交杂志》曾分析西方报刊信任度下跌的三个原因:一是报刊越来越多地被“与政治势力挂钩的财团”所控制。法国左翼的《解放报》被罗切尔德金融集团买下,右翼的《费加罗报》被达索军工集团收购……二是“党同伐异,缺乏公正客观,捏造谎言,操弄民意,甚至虚构、杜撰。”该刊举美国《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的记者杜撰新闻为例,说明西方某些记者“造假成瘾”的原因和后果。而伊战报道则是迄今为止西方新闻界造假最剧的一次。据中情局官员罗伯特·贝尔透露,有关假新闻都是专门制造出来的,程序如下:先由伊拉克流亡人员编造伊当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信息,然后交给五角大楼;再传递给记者,再请记者向五角大楼去核实。于是假新闻便问世。如果说不慎搞错巴金的本名只是一个疏忽的话,这种新闻就是蓄意欺骗了。然而目前在西方报刊这类假新闻却一直不断,发人深省。

  读者对报刊信任度下降的结果就是法国各大报发行量几乎都在急剧下跌,其中有一份影响很大的报刊跌进了十万份以内。不过,法国传播从业者往往不愿直面读者信任度的问题,而将报刊发行量下降归结于广告不足、免费报刊竞争等其他因素。但如果不承认报刊存在信任度问题而对此认真进行反思的话,危机只会日益加深。

  (本报巴黎10月28日专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