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迎来密集期 新一轮出击展现开放和灵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00:00 新京报 | |||||||||
临近2005年年底,中国外交又迎来一段密集期。从本月28日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展开了对朝鲜和越南的访问行程;而在本月26日和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则远赴莫斯科,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四次定期会晤。11月8日至17日,胡锦涛主席还将对英国、德国、西班牙和韩国进行国事访问,11月18日至19日出席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胡锦涛出访期间,温家宝将访问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
从访问行程看,年底前的出访重点是在亚洲近邻和欧洲,这反映了近段时期中国对近邻外交和欧洲外交的高度重视。不过,如果联系不久前胡锦涛对北美三国的出访,以及中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今年的其他访问行程,应该说,今天中国的高层外交活动,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又呈现出全方位的特点,在全球所有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大都留下了中国的足迹。中国这样活跃地与远邦近邻、大国小国,不问意识形态,不论发达与欠发达,全面互通往来,折射了中国在心态上越来越开放,对外交往越来越成熟。 中国外交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方面,其目标的鲜明和良好的方向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胡锦涛此次对朝鲜与越南的访问,正值第五次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即将重开之际,中国与越南的海洋划界谈判,也正在紧锣密鼓展开。而温家宝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会晤,则恰逢其他大国正致力于推进中亚地区经济与政治改革,并获得在该地区驻军的文件保证。中国对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三个直接关涉到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方向,同时展开外交活动,是中国国家安全的自然要求。 在外交手段上,中国运用多种方式,务实地采取对策解决外部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近一两年来,中国发挥自己作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地区性发展中大国的特点,在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周边外交等方面多头并进,积极推进多边外交;同时根据中国市场容量大、对外经济联系多样化的特点,大力开展经济外交。中国还将多边外交与经济外交相结合,将安全、经济和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对外交往相互配合,使之融为一体,催生出了外交的整体效应。典型如上海合作组织,为巩固其共同维护区域安全的职能,中国与其他国家一道,在安全议题之外,还开拓出经济、科技和文化合作议题,以这些方面的合作加强该组织的稳定性,增进安全合作的效益。 衡量外交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在于它的应变性。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其安全环境,都处在不断变动中,外交因此也要以变应变。今年以来,日本政府三番五次进行外交挑衅,恶化了中日关系,在中日关系短期内不可能取得突破的情况下,中国果断调整东亚交往策略,着重发展与处在两翼的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这一调整必要、及时而有力量。 同时,随着调整经济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外资源的需求明显提升,这必然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对外资源需求的稳定性、互利性与可持续性,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中国外交在过去“睦邻、友邻”的基础上,开始把“富邻”纳入了政策追求,此一做法顿现外交的活力和灵动性。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今天的中国不遗余力拉近与世界的关系,在于中国已深深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的国家利益也越来越密切地与地球上的每一片空间相关联。 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已密不可分的21世纪,中国还应继续拓宽视野,开创对外交往的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