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冯骥才:抢救民族文化比个人成就更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06:49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近日,作家冯骥才推出了他的文化札记——《思想者独行》,其中有冯骥才在为保护文化遗产奔走中记录下来的一些真实事件,也有他对当代中国文化命运的思考。无独有偶,著名诗人席慕容近年来用大量时间,来往于各大高校之间讲学,奔走呼吁大家爱护文化遗产;学者余秋雨近年来更是一直游走于世界各地,用文学记录所见所想,请人们记住辉煌的历史文化……昨天,冯骥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化遗产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

  抢救活动坚持不懈

  在冯骥才记录的《老街抢救纪实》中,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99年12月9日,忽得知津门最古老的商业街估衣街即将拆除。我一时惊呆,无法置信,眼前立刻出现那一片苍老、迷人、情深意长的老房子!这个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津的支柱性的文物街区,怎么能拆除呢?”紧急之下,冯骥才找到了天津的记者。第二天,《今晚报》一版发表了题为《百年豪华建筑临灭顶之灾》的报道。12月11日,冯骥才写信给天津市长,并附上加急放大的谦祥益等处的彩色照片10帧,请市长关注此事。之后,他们找来志愿者,在估衣街挨门挨户地进行摄像,留下估衣街鲜活的音像史料。到了第二年1月份,中央媒体开始关注此事,3月份,估衣街“转危为安”。

  诗人席慕容最近的一次主题讲座名为“土地、族群、文化”,她痛心疾首地说,许多少数民族的新一代已经连本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说了,这样的最基本的文化遗产的流失让这位女诗人痛心不已。

  城市不能患上失忆症

  为什么作家们一个个不遗余力,为保护文化遗产奔走呼号?冯骥才说,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个性在丢失,商业文化抢占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城市需要个性,“保护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就如同一个人保留记忆一样,它们见证城市生命的由来与历程。我们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如果我们把阅历丰厚的城市变为失忆症的患者,我们的后代会在未来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无知与野蛮。”

  抢救民族文化比个人成就更重要

  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者的队伍中,冯骥才欣慰地说,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有责任,有担当,“我一直记得巴金的一句名言——作家的名字要写在自己的作品上才有价值。我常常有拿起笔来继续写小说的冲动。但我认为文化遗产是属于民族的,这是比我个人还要重要的东西。我要先来抢救这些民族文化,同时也没有放弃心里写小说的这团火。”

  南京日报记者蒋文君(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