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镇江南朝巨型石兽三大不解之谜 让人遐想无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09:42 龙虎网

  【龙虎网讯】在镇江句容城西10公里处,雄踞着一对各重30多吨的巨型“辟邪”,它们是南朝梁代萧绩墓前的仪仗,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围绕这对巨型石刻,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说,且越传越神,其中3大不解之谜,至今让人遐想无限。

  怎么运达费猜测

  南朝萧绩墓石刻在句容市石狮沟村东南。记者日前专程来到位于石狮村头的辟邪前,目睹了这两座1400多年以来具有传奇色彩的石刻。由于“辟邪”周围都是一望无垠的农田,两座石兽格外显眼。两座石兽是用整块大青石雕凿而成,这对石兽与帝墓陵前头上长角的石天禄、麒麟不同,它们头上无角,专门用在王侯墓前,作为侍卫与仪仗。这对石兽一雌一雄,相向而立,相距16.8米,体长3.7米,宽1.5米,高3.48米,翘首昂视,巨口张开,口中露出两颗显赫的牙齿,长舌垂至胸际,鼻孔撑张,双眼环睁,威武有神。四肢硕大粗壮,雄兽左足向前,雌兽右脚向前,好像正在昂首阔步。

  萧绩墓石兽体形虽然庞大,但由于在雕刻时加了羽翅,不仅不觉其笨重,而且有振翼欲飞之感。

  一马平川,方圆十几公里无一座石山,也无河流,如此巨大的石块究竟产自哪座石山?有专家曾经进行过调查,按其石质、纹理,应为南京郊区青龙山所产,但即使如此,如此之大的石块又是怎么运来的呢?

  一种说法是通过陆运,用圆木滚动法,即用多根很大的原木铺在地上,形成一条轨道,将大石头移到上面,前用绳拉,后用棍撬,逐步向前推移。另一种说法是通过水运,即先将大石头通过当时的破冈渎用船运至句容境内,再挖沟通至石狮现在这个地方,然后引水进沟,在严冬沟内冻结成厚冰之际,将巨型石块移到冰上,借冰向前滑行。据说,现在的石狮沟村就是这样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通过长江直接运过来,有专家这样推测:1400年前长江一直通到石兽所在的位置,后来由于江沙淤积,长江改道,这里便成了一片冲积平原。对于这种推测,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答案。

  坟墓究竟在何处

  石兽后面的一对石柱,亦称“华表”,由三部分组成,柱首罩一圆盖,成仰复莲花座,是梁代盛行的装饰。座上立有一个小辟邪,辟邪前肢腾跃,昂首朝天,张口似在吼叫,形态逼真。这种莲花装饰,显然与当时印度佛教在中国盛行有关。柱身中部,是圆柱形,柱周围雕成棱形条纹,共24条。柱身的上部嵌有一块小方石神道碑额,额上有文字阴刻:“梁故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康简王之神道”,字分三行,每行七字。两柱的碑文相同,均由外向内起读,字体端正娴雅,是典型的南朝书法。石柱正中雕饰一兽面纹,上面一圈绳纹,下接一圈双龙戏珠的纹饰图案,形象非常生动。下部柱座上刻有两条蜥蜴。整个石柱形制别致,颇具江南典雅优美的特色。专家确定这里便是萧绩墓地。

  但多少年来,许多专家都先后前来考证,墓究竟在哪个具体位置一直难以判断。有人认为,石柱背后的石狮塘地下就是墓,石狮塘是一批批盗墓者的“杰作”,这里原来是平地,挖墓者不断地盗挖,就形成了一个水塘。也有人认为,为防止盗墓,当时就将墓修在水塘底下,这样盗墓者就不敢轻举妄动。还有人认为,在离石兽50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大土墩,墓就在土墩里,水塘就是取土之后留下的大坑。但为什么要将墓修在离石兽这么远的地方,谁也说不清楚。

  尺寸过大留疑团

  萧绩是梁武帝萧衍的第四个皇子,曾任侍中、中军将军之职。据史书记载,萧绩非常孝顺,由于母亲董淑仪去世,哀伤过度,于中大通元年(529年)病故。他死后,萧衍念他生前曾表示非常羡慕其兄萧统(昭明太子),能跟“山中宰相”陶弘景读书,所以特地将他葬在陶弘景的故乡句容,当时的葬礼十分隆重。按照皇室祖制,君臣长幼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臣不能超过君,幼不能超过长,萧绩只能享受王侯等级的待遇。据说当时这对辟邪是由鲁班的后裔鲁艺所刻,鲁艺为人机智、耿直,面对两块巨石,他觉得刻小了非常可惜,而是因材刻制,结果尺寸被放大了,超过了当时所有王侯墓前的石刻。

  这下果然惹怒了萧衍,萧衍认为鲁艺是在有意捣乱,便要治他的罪。大家都为鲁艺捏把汗,鲁艺说“不要紧,我自有办法”。在面君之时,鲁艺在胸前挂了大纸牌,上写一个斗大的“尖”字。萧衍见状,甚感奇怪。后来他悟解了,按照“尖”的写法,“小”在上,“大”在下,“大”虽然大,但还是放在第二位的,于是萧衍赦免了鲁艺。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多数人则认为,还是萧衍出于怜子之心,为嘉奖他的孝道,有意默许鲁艺这样刻的。

  家住石兽附近的村民,都奉石兽为神灵,认为它是神兽,每当看到石兽身上返潮“冒汗”时,就知道天要下雨了,屡试屡灵,于是多少年来,这对石兽便成了附近村民的“气象台”。当地有民谣说:“石兽常泛青,遍地出黄金。”意思是说如果四季雨水充足,石兽身上便会时常泛潮,甚至长出青苔,这就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必然会获得丰收。这与“一天一个暴(雨),田埂也长稻”的农谚有异曲同工之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