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情”浓得化不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06:58 扬子晚报 | |||||||||||||||||||||||
昨天上午,扬子晚报第四届读者节暨20周年报庆扬州分会场活动在时代广场隆重举行,扬州的9万扬子读者迎来了自己的喜庆节日。这是扬州读者首次在自己家门口过“读者节”,扬子人借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和文化“大餐”,表达对扬州读者的衷心感谢和服务读者的炽热情怀;现场读者传递给扬子人的,是20年来对扬子晚报始终不变的真心呵护和厚爱。两情交融,扬子报人和扬州读者在这里一起畅叙友情,广场上的“扬子情”浓得化不开。
市委副书记:回家第一件事看“扬子” 昨日上午,扬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洪军、扬州市人大副主任马家鼎、扬州市人大副主任张阶平、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祝庭龄等市领导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扬子晚报读者节暨20周年报庆扬州分会场开幕式。洪军副书记更是早早来到会场,向参加活动的扬州各界群众致意。在隆重、简洁的开幕式上,洪书记发表了精炼又充满激情的讲话。洪书记说,自己是扬子晚报的忠实读者,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扬子”,扬子的内容丰富翔实,一报在手,国内外大事都知道了。哪一天不读扬子,就会觉得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什么。多年来,读扬子形成了习惯,也和扬子交上了朋友、结下了感情。洪书记还表示,自己读扬子,还十分注意有关扬州的报道,扬子晚报扬州站的记者在宣传扬州、服务扬州上做了不少工作,希望今后进一步弘扬正气,关注民生,多宣传扬州三个文明建设成就。 读者代表:扬子是我们的“第四餐” 在扬子晚报近年来报道过的众多先进典型人物中,扬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薛元龙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18年如一日扎根农村,致力于农作物丰产增收,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本报曾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连续报道。昨天,他也应邀作为读者代表参加了读者节活动。 薛教授开门见山地说,他对扬子晚报充满感激之情。他的事迹经扬子晚报报道后传到了大江南北,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褒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也激励着自己在广袤的土地上继续耕耘。他幽默地说,每人一天都要吃三餐,而扬子晚报是读者的“第四餐”,读者离不开扬子,归根结底是因为扬子人心里装着读者。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他每天必看扬子晚报,扬子紧贴群众的实际生活,传播政策为人民群众指明方向,传播知识使大家掌握动力,传播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扬子晚报扎根群众的土壤,由扬子报人与百万读者共同精心浇灌、精心培植,当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另一位读者代表是扬州日报退休干部费昌华,“从试刊开始,我就一天不落看扬子,与扬子结下了整整20年的不解之缘”。费老带来了他收藏的两张扬子晚报试刊号,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费老告诉记者,晚报刚创刊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当时在扬州日报工作的费老还热心地帮扬子在当地报刊上作宣传,晚报首任总编辑黄生甫为此还曾给他写信表示感激。2002年本报举办第三届读者节,当时面向社会征集报歌,费老又欣然写下了《扬子,生命之树永远年轻》的歌词,其中充满深情地写到:读者在您(指扬子晚报)心中有千斤重,您在读者心中也重千斤。反映了扬子报人与千百万读者的鱼水关系,歌词还获了奖,被本报收录出书。热心的费老不仅爱看扬子,还关注着扬子晚报的每一步发展。几乎每次本报向读者征求意见,他都会认真写满好几张纸寄来。今年下半年,本报酝酿新的改版,请读者提建议,费老再次写下了2000多字的建议书,得奖并获赠明年全年的扬子晚报。费老开心地说:“早在8月份,我就已经提前订好了明年的扬子,现在报社又送给一份,我就转赠给亲戚,让更多的人一起来读扬子。” 家门口看到了省城名医 在扬州读者节分会场提供的诸多服务中,专门从南京赶去参加活动的“读者服务团”格外引人注目。服务团成员包括知名医学专家、南京刘洪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和著名京剧演员等,人数虽不多,但个个有“绝招”,成了活动现场的一大亮点。 读者服务团的三位医疗专家,均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并且都在各自的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血液科的钱思轩副主任前晚恰巧值夜班,但是为了不影响扬州的义诊活动,昨天早晨8点,她在病房刚一交接班完毕,就匆匆拎着一只包,跳上了停在医院门外的本报专车,飞快赶往扬州读者节分会场。而年届六旬的普外科陈国玉主任原本在扬州的苏北人民医院就约有两台会诊手术,为了保证能给扬州的读者免费义诊,他也不得不推后了会诊时间。在服务现场,恰巧苏北人民医院的医生们也应邀来为市民们义诊,同行殊途同归,大家不禁笑了起来。省城专家们的敬业负责也吸引了众多扬州市民慕名赶来。上午9时多,当本报的专家团从南京匆匆赶到扬州分会场时,几名省人医专家席位前早已自觉地排起了长队,不少患者都拿着病历、检查化验单等病情资料,希望能得到专家的亲自“把脉”。一位专门等候省人医脊椎中心主任张宁副教授的患者告诉记者,他骨关节已经疼痛多年了,好几位医生推荐他去省人医找张宁主任治疗,他本人也一直想到省城南京找专家看,可是自己在外地,压根不知道张宁主任的专家门诊时间,所以总也没能如愿。谁想《扬子晚报》竟把张主任给请到扬州来了,昨天一大早他就赶到时代广场,又等了两个小时才轮到请张宁主任看片子。不出扬州就能得到省城著名专家的医治,这还真得感谢《扬子晚报》的读者节呢。
扬子晚报第四届读者节暨创刊20周年扬州分会场开幕式现场。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精彩纷呈。
少儿百米画吸引众多市民。
读者服务团中来自省人医的专家热情为扬州市民服务。 “为读者节服务,我们开心” “我都两个月没有休息了,这个双休日,本打算出去玩玩的,但‘扬子’搞读者节,我没有理由不来”、“读者节,是我们和‘扬子’的共同节日”。昨天,在读者节会场上,许多扬州当地应邀前来参加义务咨询活动的专家和窗口部门人士向记者吐露心声。 昨日扬州分会场咨询活动涵盖面非常广,涉及到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法律、环保、消协、质监、教育、房地产、水、气、电等每个方面,需要来自不同行业的近百名专家和窗口部门专业人士。一开始,本报记者站还担心人会很难“请”,可当这些专家们听说“扬子”要在扬州搞读者节都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苏北人民医院的刘主任告诉记者,和扬子人一起为读者服务,感到特别亲切和开心。刘主任说,和参加活动的群众一样,他们这些专家也是扬子的忠实读者,他自己就有10余年的“扬子情”,看“扬子”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这次能参加报社组织的读者节,为读者们服务,自己当然很快乐。 老太喜做“二次健身” 在时代广场汹涌的人流中,两位背着宝剑的老太十分惹人注意。原来她们一早在附近锻炼,看到读者节活动开始后,没有回家休息就直接来参加广场咨询,从医疗卫生到法律政策跑了个遍,用两人的话讲,相当于做了“二次健身”。其中一位名叫孙艳霞的大妈告诉记者,她们两人天天看扬子晚报,是晚报的老读者了。两人就是看到报纸上的健康信息后,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经常结伴晨练,恰巧碰到自己喜欢的报纸在这里搞活动,两人商量就不回去休息,先来咨询一番。在医疗咨询处,她们从皮肤科到骨科,再到心脏科,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逐一问了个清清楚楚。几次挤进挤出,两人都出了汗,孙大妈对记者说,这等于是又做了一次锻炼,太值了! 会场遇到心中“偶像” 对于扬州施桥的朱宁、朱思聪父子来讲,昨天是一个“幸运日”:儿子见到了自己梦想考上的重点学校的名师,并得到了指点。来自施桥的朱思聪同学,今年在当地的中学读初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考上省重点中学扬州中学。昨天,他随父亲来到教育咨询台,一见到扬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教研组长高潮及其他名师,小男生顿时激动起来,将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一一讲出来,请老师帮助。小朱平时阅读理解还可以,就是一到考试就紧张失常,考不出应有的成绩。高老师给他提出建议:平时还要多练习,基础要足够扎实;另外考试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一直跟在旁边认真听的父亲朱宁跟记者“坦白”,自己平时也关心儿子的学习,但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跟老师特别是名师沟通交流不够,这次扬子读者节为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真是太难得了! “扬子”成了孝心礼物 昨天7点多钟,刘天奕老人就和老伴一起赶到了扬子的活动现场。她兴奋地说,来这里参加读者节,不仅仅是来咨询和检查身体,更想来近距离看一看、支持支持“老朋友”———扬子。“看到《扬子晚报》,我们老两口好像看到了孩子们的孝心,多大的烦恼也就没有了!”刘天奕老人对记者讲述她独特的“扬子情”。刘老今年70岁,16年来,她和老伴一直坚持读“扬子”。她告诉记者,这一份报纸,已实实在在地成了她和老伴交流的平台,“老头子”时常跟她讨论晚报上的一些动人的故事和读报心得。如果哪天有什么事情耽误读报了,即使到夜里,她也要老伴读新闻给她听。儿子和儿媳知道父母对扬子情有独钟,干脆就把扬子当成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件“孝心礼物”。陪父母到现场的刘老的儿子告诉记者,父母年纪大了,替父母买份“扬子”,让他们开心,是夫妇俩的“必修课”。“扬子”已经成了他们夫妻俩和父辈进行情感交流的平台,真要感谢扬子。实习生顺朝永林本报记者陈咏小卉薛兵本版摄影姥海峰薛兵
热心读者带来了收藏的本报历次读者节活动的资料。
《扬子晚报》成了抢手货,半小时不到,200份报纸就一抢而空。
本报96096热线记者受理投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