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官员纵论和谐社会 扩大就业等是近期四大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1:17 龙虎网

  【龙虎网讯】10月30日,“中国镇江·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高层论坛”暨“第五届长江三角洲城市党委政研室主任会议”在镇江碧榆园开幕。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教授、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研究员等三位重量级专家分别做了精彩的专题演讲。

  本次论坛由瞭望周刊社、中共镇江市委、镇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专程赴镇江出席论
坛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在讲话中说,此次高层论坛的举办,特别是上海、浙江各地党委政研室主任均应邀出席,为江苏省和沿江八市借鉴上海、浙江经验,互通信息、互换成果,推进长三角区域共同发展,研究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何在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探索新路,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李君如:现阶段“和谐”目标最实际

  被外界称为“专门研究伟人思想”的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是此次论坛的主讲嘉宾之一。29日晚抵达镇江后,李君如副校长在镇江碧榆园接受了快报记者的专访。

  “我们只能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字怎么写?人人有饭吃叫和,这是肤浅的解释。”李君如说,原来“和”字不是这样写的,最早的写法是“龢”,左边上半部是乐器,下半部是书籍,人们既希望能够听听音乐、读读书,又希望有饭吃;后来“龢”又演变为“咊”,再演变为“和”。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中人们对“和”的追求也更高级了,但是它的本义则始终保留了下来,要在不同中求和,在差异中求和。

  和谐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在各种和谐社会里,我们只能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共产党人应当保持的清醒思想。

  现阶段“和谐社会”四大目标

  李君如说,当前他更主张分阶段地实现和谐社会,不仅要有长远的和谐社会目标,更要有现阶段的和谐社会目标。那么,在现阶段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和目标呢?李君如援引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讲话精神,李君如提出,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与处理好五大关系、五大矛盾。一是既要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二是既要信任和依靠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具有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能够带头致富的社会群体,又要救济和帮助社会中那些困难群体;三是既要把解决公平的问题提上重要的地位,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分配的公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及其效率;四是既要不回避矛盾,又要善于缓和矛盾、化解矛盾;五是既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又要妥善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

  “使我非常高兴的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和谐社会的现阶段目标写进了决策中,提出了五年内的四个着力点:一是扩大就业,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理顺分配关系,四是发展社会事业,且层次关系非常清楚。”李君如认为,党中央提出的当前和谐社会四个着力点是十分实事求是的,这四个方面比较好地体现了我们现阶段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将扩大就业放在首位,是党中央十分英明的决策。

  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的根本途径

  “五中全会再次诠释了科学发展观,并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这意味着我们在今后五年及更长时间内,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李君如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这一目标的依靠什么?李君如给出了一个答案: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他说:“人们关注和谐社会,是因为现实社会中有众多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我们要以执政党的自觉意识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以党的制度建设为重点,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增加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提高党员干部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当前,党正面临三大考验,一是社会利益多样化考验;二是社会化考验;三是信息化考验。这三个考验带来的社会变动不是局部的,而是结构性的。“应对这三大考验,要靠我们执政党的清醒和自觉。”李君如坦言,他说到这个问题时的心情是凝重的。陆学艺:就业是和谐前提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研究员是江苏无锡人,这次来到镇江,也算是“回家讲学”。

  从陆会长的口音里我们还能听出他的“乡音”,他告诉快报记者,近几年来,老家无锡他几乎年年回去。

  在昨天的论坛中,陆学艺提出,调整社会结构,协调社会阶层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中,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很不相称。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到2010年,每年纯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以上,且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都要到城镇二三产业中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待业的人多了,肯定会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其次,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都发生了分化,产生了诸如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三资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员、农民工等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结构。

  陆学艺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当前需要重点协调好几种社会阶层关系。一是劳资关系: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劳资双方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和谐相处;二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关系。史和平:五大“节点”构建和谐镇江

  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和对立的社会,而是要在矛盾和对立中寻求合作与共识,可容纳并解决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尽可能均衡的社会。

  他把构建“和谐镇江”的要素归结为5个节点:即经济的发展、各方利益的调和、社会环境的稳定、人与自然的共存和干群关系的融合。

  节点一:后起之秀的“四大战略”

  过去的5年,可以说是镇江发展最快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增长了两倍,累计吸纳外资达40亿美元,城市建设投资达到300亿元。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可望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可望突破150亿元。“镇江要争当苏南后起之秀,经济发展仍然是根本,着眼于发展的关键环节,镇江突出了‘四大战略’”。史和平介绍说,这“四大战略”一是项目推进。目前,镇江销售亿元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已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2.8%;二是沿江开发。截至2005年上半年,镇江市实际利用外资的70%集中在沿江地区;三是双轮驱动。镇江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坚持外资民资“双轮驱动”;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蔓延,依托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节点二:人性化破解“城市顽疾”

  “构建和谐社会,最核心的是各方利益的和谐,是否能富民优先,体现社会公平”,史和平以整治三小车为例向记者介绍说,“和周边其他城市相比,镇江整治的时间最短,钱花得最少”,在整治的3000多辆三小车中,一半是无证无照的三无车辆,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困难群体,为此,镇江坚持人性化操作,采取“先安置车主、后赎买车辆”的办法,从根本上破解了这一“城市顽症”。

  史和平认为,此举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富民优先的坚持。在2003年的下半年,镇江为了让老百姓的荷包“鼓”起来,就组织过一次以“两个收入”为主题的专题调研。去年元旦,市委、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决定》,这些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果: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858元和5306元,增长14.9%和13.5%。

  节点三:平安镇江成“城市品牌”

  “‘平安镇江’目前已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城市品牌。”史和平说,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五个方面:一是全面建立“大调解”机制,把社会矛盾控制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突出国企改制和征地拆迁这两大难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三是广泛开展契约化保险式联防工作,推行党员干部义务巡防、军警民联防。四是投入的加大。近两年来,全市各级财政投入平安创建的经费达到2亿多元。五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节点四:永续发展的“城市名片”

  镇江是长三角地区生态特色最为鲜明的城市之一,一方面“城市山林、大江风貌”已成为镇江的“城市名片”;另一方面,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与日俱增。

  “要永续发展,就必须在城市建设上保护青山绿水,坚持把打造‘生态镇江、山水镇江、园林镇江’作为核心目标。”史和平说,镇江把建设清新秀丽、充满灵气和活力的江南名城作为城市发展的总定位,对城区内26座山体进行保护和治理,使城市与山林共辉,建筑与青山相映。

  节点五:“凝聚民力”的全民参政

  在此前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9月份开始,镇江市政府先后在一些门户网站上发布公告,面向市民公开征集"十一五"规划建议、镇江市城市容貌标准和2006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对此做法,史和平称之为“凝聚民力”,“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只有老百姓参与进来,政府才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这样不仅能为民多办实事,而且还能起到监督作用。”

  结束专访时,史和平表示,要精确地把握“复杂的平衡”和“整体的和谐”,要达到“和谐”,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