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揭穿二次金改的政治戏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3:17 华夏经纬网

  “二次金改”如今在台湾常被提出讨论,陈水扁最近在电视上的讲话中透露,他把“二次金改”看成任内改革的指针项目,而且势在必行,要限期完成,凡是执行不力的官员将遭撤换。但民众对所谓的“二次金改”其实所知不多。

  自民进党执政以来,“改革”口号不断,“金融改革”是他们列出的三大改革之一,并于02年7月组成“金融改革项目小组”,这是日后所称的“一次金改”。

  “一次金改”其实没什么具体建树,主要的成就大概就是宣示成立项目小组的决心。04年10月20日,“总统府经济顾问小组”与陈水扁会晤之后,宣示了第二次金融改革的四大目标:

  一 06年底至少有3家金融控股公司,其市场占有率超过10%;

  二 公股金融机构在05年底之前由12家减少到6家;

  三 金控公司总家数,在06年底之前减半为7家;

  四 至少一家金控公司到海外挂牌或引进外资。

  据“经建会”主委胡胜正的解释,订今年底官股银行减半,明年底金控公司数目减半的目标,是参考外国的经验。

马来西亚、南韩、印尼等国家自亚洲金融风暴后,都看得到金融机构必须整并的趋势,分析机构的研究结论也都认为台湾的金控不宜超过7家。胡“主委”认为,对台湾来说,大型金控公司代表的意义是要走出去。台湾内部的银行目前规模小,根本走不出台湾市场;数量多,同构型高,根本无法提升
竞争力
。所以金改目标提出要有3家金融机构,具有超过市占率10%的实力。透过大而美的银行,争取国际市场,拓展台商生意。

  金融改革如果有助于台湾的经济,能协助台商在国际上开拓商机,当然大家都会举双手赞成。但是“二次金改”所设定的目标与作法能达到这个目的吗?

  “立委”、名财经教授刘忆如质疑,金控公司大,未必就是美,未必就有竞争力。刘教授认为,公营银行民营化,或是与民营金控合并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然而目前当局执行的方法,完全是“即兴式运作”,这家采股权交换,只限岛内金控;那家又采发行受益凭证,却只限外国银行,难免令人心生疑窦,怀疑其中是否有利益输送?而且“二次金改”的决策过程不民主,没有经过周详的评估,设定时间减半很荒谬。

  民进党“立委”郭正亮的质疑更尖锐,他开门见山一句话:”扩大金控规模,要达到什么目标?”

  郭“委员”接着表示,当局要求官股银行及金控家数限期减半,毫无逻辑可言。岛内金控最大问题不在规模,而是没有拓展国际业务打开通路,以致只能吃岛内市场的软饭,尤其是消费金融。当局认为“大才能好”,这个逻辑未必正确。规模大了以后,如何避免变烂、变坏?当局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再从国际竞争力来看,银行规模较大的国泰金、兆丰金、富邦金,国际业务都不高。郭“委员”斩钉截铁地断言:“台湾要打开国际业务,不开放大陆市场根本不可能。”“如果没有国际通路,就应该去买外国银行。如果金融商品开发能力不够,就应该去买金融技术公司。”

  郭正亮提出口号:规范比规模重要。如果规范不完整、不周延,未做政策要求,就会变成银行都吃岛内市场的“软饭”,这时扩大银行规模,后果更加严重。造成对外不松绑,对内不公平的现象。

  但是扁当局求功心切,一定要在金融改革上及早得分,才会出现限期减半的机械式措施。到时可振振有词宣称:如期完成了既定目标。至于能否拓展国际业务,则不在讨论范围内。只要在形式上做到改变,就算交出成绩单,“二次金改”顺利完成。

  由于赶时间完成银行合并存在困难,“行政院长”谢长廷表示,希望社会了解“二次金改”的意义,比较不强调“时程”。不过陈水扁已经放出狠话,如果年底无法达成目标,就要这些人负责,谁抗拒改革我就办谁!“府院”不同调,“二次金改”很难推动下去。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二次金改”本来就是一件未经周详评估的政治戏法。 (作者马淑静,曾任台湾美商美林

证券公司总经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