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秋 厚重的棉絮(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3:57 南方人物周刊 | |||||||||
每年,十多万的河南民工离家几千公里到新疆拾花 (图刘宁). 棉花地,建设兵团职工的孩子们。每年,每一个建设兵团的孩子都会有那么几天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参加摘棉 拾花工是拿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他们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 河南人是拾花工的主力,每年有十几万人加入万里往返的洪流。 在河南开往新疆的1045次火车上,空气几乎都会因拥堵而凝滞。过道上,车厢连接处,甚至洗漱间里,到处是人和包裹,无论白天晚上,坐席下面总是横躺竖卧着疲惫之极的人们,脚和一截小腿很突兀地伸出来,颜色惨白。
对于那些初次进疆拾花的人来说,漫长的旅途和荒芜的视野,偶尔会让他们觉得已被拉到另一世界。 车厢里除了疲惫的气息,还有无处不在的本能的警觉——这些年来,大批的拾花工付出了辛苦,却被黑心的拾花经纪人卷走了血汗钱。 商丘火车站的陈佰超说,从他们这里出发的典型的河南打工者,男人是去山西采煤,女人是去新疆拾花。 黑的煤,白的棉,最简单的颜色,最简单的采撷,背后却是这片土地上最厚重的现实生存。 每年都会有少数有头脑、有勇气的拾花工留下来,承包棉田,甚至渐渐在当地扎根。无论环境还是生活方式,一切差不多都意味着要重新开始。 已经在新疆包地10年的河南上蔡青年王广学回忆说,最早来新疆拾花那年,春节没钱回去,门上没有春联,耳边没有鞭炮,大年初一的整整一上午,他和妻子都没有起床,而是抱在一起时断时续地哭泣。他们回想着几个月拾花的艰辛,不免悲从中来。“不过几年之后回家,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原乡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