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面积超东京 上海人绿色财产向国际大都市靠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4:52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陆文军)一双鞋、一页报、一张床、一间房,这是形容解放以来上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变化的一个有趣的比喻。记者从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了解到,到今年底,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比上年再增加近1平方米,达到11平方米,绿化整体覆盖率超过37%,市区居民出门500米可见大型公共绿地的工程也逐渐向郊区推进。据悉,目前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已超过了东京、大阪等都市,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上海人的“绿色财产”将进一步向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靠拢。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副主任胡运骅介绍,上海1949年人均绿地面积仅为0.132平方米,勉强放进一双鞋;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人均绿地一直徘徊在0.45平方米左右,恰好等同于一页报纸;到1995年,上海人均绿地面积为1.69平方米,差不多有一张床的大小;近10年间,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跨越期,人均面积几乎一年增加1平方米,现在说上海人每人有“绿色一间房”,一点都不为过。 从1868年上海建造了第一座公园--外滩公园起,至今上海已有141个公园,而其中“免费公园”的比例达到了86.5%,同时,大型公园已从绿地、树木、花草的简单组合,向追求自身主题性、生态性、功能性的趋势发展。 经济高速发展的上海,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近10年来,上海兴建了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2000多幢,城市热岛效应凸显,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上海及时进行科学的绿色投资,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状况,在2001年提出建立“环、楔、廊、园、林”结合的立体绿色网络,以提高城市整体“绿指标”。 经过几年超常规的高速建设,上海的绿色回报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缓解,2003年,上海空气质量优于Ⅱ级的天数创纪录地达到325天,优良率达到89%,比2002年多了44天,而2004年也基本保持上年水平。这在以前几乎是不能想像的。 胡运骅说,上海寸土寸金,造绿代价高昂。如地处市中心的延安中路绿地,如果按当时土地批租的价格,每平方米高达3600美元;而浦东陆家嘴绿地的批租价将超过20亿元,但上海不但没有追求眼前利益,反而投入8亿元建设高品质的绿地。因为对于高品位的城市而言,绿化效益、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不是能用金钱简单衡量的。 中国风景园林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秉洛表示,上海的绿地不仅面积快速增加,物种也从原先常用的200多种发展到800多种,生态效应、观赏效益大大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