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5:21 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当前,我省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回顾“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认清形势与任务,对“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十五”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我省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结合广东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总体上保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十五”前四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2004年达16039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经济实力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上新水平,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有新突破,社会事业有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步。“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为我省“十一五”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标志着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既为我省全面参与国际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利环境和现实途径,也使我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整体竞争优势的压力,面临日益复杂的能源、金融等经济安全问题的挑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并迅速崛起,“百舸争流、万马奔腾”,区域发展格局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省既面临着以合作促发展的有利机遇,又面临原有优势相对弱化的挑战。从自身条件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省积累了相当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和成功经验,市场化程度较高,既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内在要求,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提高、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够协调、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构建和谐广东的任务艰巨等等。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落实“五个统筹”,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全面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实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和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上新水平,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完成“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4月在视察我省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我省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法宝,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指导方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我省要努力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在认识上、行动上、出成果上先行一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要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科学总结过去、谋划未来,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创造集聚优势,切实做到六个“必须加快”。第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我省所处发展阶段的迫切要求。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在提高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第二,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环节。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广东。第三,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和体制创新。这是我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和继续当好排头兵的必然选择。要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对外开放和省内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全方位集聚国内外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突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形成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第四,必须加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任务。要统筹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不同类型地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第五,必须加快建设绿色广东。这是关系我省未来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构筑系统安全的绿色生态,创造优美的绿色环境,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明,走出一条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子。第六,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广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社会发展基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推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制定与实施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着重研究和解决关系我省“十一五”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政策性问题。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素质

  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根本途径。要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工业九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实现工业发展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中医药强省。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临港工业,重点建设一批支柱产业基地和重要产业项目,提升发展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培育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和零部件基地,打造沿海石化产业带和沿海钢铁工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加快环珠三角产业转移带发展,推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快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动一批企业创造世界名牌。支持、引导和规范产业园区发展,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区域品牌,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在全国有优势的服务业。以发展现代流通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产品设计和包装、仓储、物流和会展等生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鼓励发展法律、会计、资讯等中介服务业。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等生活服务业。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制定鼓励消费政策。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对全省的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加强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航道、港口等建设,完善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能源运输体系和民用航空运输系统,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加强电源、电网和液化天然气网的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储备,构建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加快建设城乡防灾减灾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保护水环境和保障供水安全,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努力打造信息产业强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巩固提高信息产品制造业,突出发展消费类电子,加速发展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全面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切实加快信息领域立法进程。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制高点,争当自主创新排头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自主创新评价体系。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公益类科研院所内部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重视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继续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使之成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重点扶持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自主创新。鼓励原始性创新,抓好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强集成创新,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战略产品。进一步完善重大引进技术及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切实抓好工业九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重点技术的自主创新,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完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制度。支持广州、深圳成为自主创新的基地,充分发挥珠三角在自主创新中的带动作用。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强化区域与国际合作,注重消化吸收,鼓励开展合作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示范基地。积极鼓励企业到省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大力吸引外资企业和省外大企业来粤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泛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合作,加快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合作组建科技组群、联合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等四大科技行动。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要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优化引资和投向结构,把吸收外资与促进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大力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鼓励其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业和欠发达地区。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做优做强。促进各类开发区提高发展水平,探索建立集约式发展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要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在扩大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巩固提升加工贸易,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创汇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形成国际贸易新格局。优化进口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装备,发挥进口的积极作用。要在“走出去”方面实现新突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设立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研发机构,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要重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其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构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投资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办好各类民营经济园区,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开展国际化经营。办好中国(广州)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一批主业突出的国有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营造开放透明法治的投资环境。深化通关制度改革,优化口岸环境,提高口岸的整体功效,推进“大通关”建设。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规范全省涉外地方性法规和相关政策。优化政务环境,加快地方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服务职能。优化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涉外知识产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在行业自律、行业服务、行业规划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预警机制,促进公平贸易。认真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应对工作,大力培养国际贸易等专业人才,加强对国外反倾销等案件应诉的组织和服务工作,积极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建立健全产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维护产业安全。提高区域合作水平。继续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加强大珠三角合作发展,提高新一轮粤港澳合作水平。完善粤港、粤澳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协调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跨境工业区,加强口岸合作,推进服务业合作,推动我省企业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等优势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发展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大力推进广东与东盟等区域的经贸合作。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上新水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全面合作”的方针,创新合作机制,完善合作规划,以落实合作项目和消除行政壁垒为重点,抓好基础设施、能源、经贸、劳务、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的立项与建设。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继续做好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工作。

  四、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标准化,加强畜禽防疫工作,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深化农村改革。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务农收益。加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按照依法、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文化等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巩固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以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为载体,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统筹城乡规划,把规划延伸到村。加快农村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重点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加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改变农村面貌。改革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有广东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事关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要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加强区域间资源整合、产业互动,促进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为龙头,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载体,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从实际出发,选准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结构。加强城乡规划,集约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大力招商引资,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引导企业进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加强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化,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全面提升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增强其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落实鼓励中心镇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广州、深圳的龙头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经济特区要继续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办出新特色,实现新发展。珠三角要提升发展层次,继续做优做强,实现“品牌输出,产业转移,拓宽空间;高新引进,优化结构,再上台阶”,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东西两翼要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发挥临海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成为我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山区要按照适度发展、集中开发、严格保护的原则,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办好“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山区经济技术洽谈会”,建立健全区域间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实现两翼、山区与珠三角的共赢发展。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各地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与现有城镇发展、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按照功能区定位规范区域开放秩序,避免盲目开发,逐步形成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序发展格局。

  六、加大改革攻坚和体制创新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和环境,增强发展新动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领域的管办分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精简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快事业单位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权责统一、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重点加强企业财务监管,建立科学的考核分配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收益制度,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全面发展、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区域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对地方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整合地方金融资源,进一步推动广东金融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地方金融竞争力,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知名金融品牌,推动地方金融发展壮大。加快广州、深圳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步伐。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规范产权、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发展壮大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诚信经济、诚信社会。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稀缺资源的价格形成和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审计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七、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文化正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文化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从2008年起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现代、新型、公平的教育体制。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体制,确保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来粤合作办学。深化考试、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以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等紧缺人才为重点,切实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大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粤工作。建立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机制、选拔使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逐步形成适合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可持继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人才资源宏观调控,优化各类人才配置,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培育广东文化品牌、锻造文化精品、造就文化名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保护、繁荣和提升岭南文化。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加快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进行规划,加快报刊、图书出版、广播影视、印刷发行、音像制作等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继续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经费保障体系,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医疗卫生公平。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加强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认真备战2008年奥运会,积极做好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的筹办工作。

  八、加快建设绿色广东,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事关我省未来长远发展。要实施绿色广东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大力节约能源和优化能源结构,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的节能,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大力节约用水,建立统一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耕地和林地保护,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节约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法规和标准,强化资源节约的监督管理,建立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发展环保型产业。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企业、工业园、城市和社会等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培植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实施一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规划项目,抓好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创建节约型城市试点工作。加快完善法规和标准,抓紧研究制定《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依法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土规划,严格实行生态功能区分级控制,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避免污染转移。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工作,强化环保责任制。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以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环境辐射等污染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近岸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逐步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加快公益林体系建设,加强湿地保护,构筑我省生态屏障体系。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特别要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地质遗迹的保护。加快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和综合改革。

  九、切实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努力构建和谐广东

  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建立健全全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社会发展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谐广东。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大力实施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重点抓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创业培训工程,提高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继续落实再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做好高校毕业生、转业和复员退伍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健全省级调剂金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地方补充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和残疾人工作。大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不断丰富居民生活内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全面管理体系。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利益协调。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保护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工合法权益。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点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好“十项民心工程”,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思路,转变扶贫方式,强化扶贫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各类慈善团体和救助基金的发展。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机制,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防控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非法传销等违法活动。加强劳动保护,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执法,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认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全面贯彻《信访条例》,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推行仲裁制度和信访事项听证制度,引导群众按法律程序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提高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文明法治社会

  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以培育现代公民、造就现代文明、构造现代社会为核心,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和生态文明村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取缔邪教,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拓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现代国防教育。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村(居)居民自治,推行和完善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继续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决策、执法和监督机制创新,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法工作规范化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司法。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特别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大力营造文明法治环境。完成我省“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不懈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头脑,增强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本领。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大批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领导干部,努力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大力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中心内容的制度建设,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继续做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两个务必”教育,做到力戒骄满、力戒空谈、力戒浮躁、力戒奢靡、力戒涣散,使各级党员干部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