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访中共保定市委副书记、涿州市委书记于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09:50 河北日报

  这一次,机遇真的来了

  记者: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概念早就提出来了。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于群: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由民间自发的融合和学术界的呼声,变成了三方政府的实际行动,并首次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和高度重视。二是京津冀三地政府推进一体化的热情空前高涨,并且开始了一些具体的合作。在北方地区市场化改革还不很到位的情况下,政府态度和行动的这种变化将对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记者:我曾接触过一些做具体工作的同志,他们当时一个主要的苦恼就是京津冀三地对于一体化的兴趣和热情不一样。为什么现在态度会出现这么大的转变呢?

  于群:一句话:环境使然。经验告诉我们,当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阶段,区域内经济联系还没有强大到足以使联合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就很难联系起来。以前人家不愿意与你一体化,是因为没必要;现在他们的态度变了,是因为客观需要。就拿北京来说吧,它那日渐狭小的发展空间,犹如江河的大坝,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扩张需求越蓄越高,与环京津市县地域广阔,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形成了较大的“势差”,形象地说就是“堤内波涛汹涌,堤外一片干涸”。具体地说,这个“势差”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我们涿州的东仙坡镇和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只有一街之隔,但人均GDP相差两到三倍,地价则相差五倍左右。水满则溢,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所以我认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国内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使得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合作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以前我们谈京津冀一体化还多少有点主观,甚至可以说一厢情愿的话,这一次,机遇可真的来了。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记者: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关键的只有几步。其实对于一个地方也是如此。面对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呢?

  于群: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行动,行动,再行动。列宁说得好: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京津冀一体化,现在已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特别是政府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积极行动起来,拿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来,成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主力军。千万不能再让大好的机遇在抢抓机遇的口号声中溜走了。

  记者:你讲得很有道理。不过,我们应该怎样行动呢?

  于群:根据我在一线工作的体会,建议当前至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及时采取行动:

  一是要不断深化改革,打造一个好的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要想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

  二是要在政策、资源、人才等方面向环京津市县尽可能地倾斜,为其承接京津辐射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土地问题,我认为,土地正是打开北京资金、技术、人才外移通道最有力的闸门。如果每年能多给我们一些用地指标,涿州就有可能实现井喷式的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事实上,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有条件的地方先发展起来了,形成了合理的梯度,才能最终带动全省经济的腾飞。

  三是要统筹我省环京津20多个市县的发展,避免出现相互间的恶性竞争。现在这种情况在有些地方已经有了苗头,这对于全省发展的大局显然是不利的。建议省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体规划,分别明确环京津各市县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免产业雷同和出现内耗。这是当务之急,应该有人做了。

  记者:有人说,与

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一体化,是“起大早赶晚集”。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作为河北,作为涿州,这些年推进与京津的一体化,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于群:我认为,京津冀一体化以前进展慢,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在于该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不足,行政壁垒较为严重,致使生产要素不能实现自由流动和高效率配置。今后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一靠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二要大力提倡“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区域合作理念”。要尽快建立起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相应的业绩

考核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至于涿州这些年的经验教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向的、被动的、以服务他人为主的一体化思路,转向双向的、主动的、以我为主的新思路。过去我们涿州强调为北京服务,围绕北京搞旅游,搞菜篮子工程,搞服务业,虽有成效,但综合实力没有大的提高。这些年我们强调以我为主,借京强市、工业立市,主动承接北京的工业项目,局面就有了改观。涿州是这样,我想全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线两厢”战略的提出才显得尤为可贵和必要。本报记者吴忠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