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通崇川:和谐社区演绎精彩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2:07 扬子晚报

  社区小环境是否和谐,关系到社会大环境的稳定。10月中旬,记者踏着秋日温暖的阳光,来到南通崇川区采访社区建设。区委书记陆玉明介绍说,要说崇川社区建设有什么特点,那就是每个居民都是社区建设的主人翁,大家齐心协力,将共同的家园营造成温馨的港湾。

  居民听证会:社区裁决是非的“权力机构”

  社区的烦人事情实在太多,是非曲直谁来作主?在百花苑社区,最终裁决是非的是社区居民听证会。一则社区篮球场由保留到拆迁的故事略能透露一斑。

  几年前,小区中心建起了篮球场,开始时大家散步打球,倒也其乐融融。但不久,就有附近居民抱怨打球声音影响休息,要求拆掉球场。居委会不好擅自决断,邀请居民代表成立听证会。首次听证,多数成员倾向于保留球场,但却严格限定了打球时间。

  但到了今年夏天,球场再次成了大家的焦点。原因是,球场声名渐大,区外人员也纷纷来打球,纷纷嚷嚷不亚于运动会,整个小区不得安宁。听证会重新启动了起来,这次,大家一致决定拆掉球场,将它改造成了一个居民跳舞的场所。

  百花苑社区居委会主任邵敏告诉记者,对于社区里的大小事情,每个居民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居民听证会定夺。发挥听证会的“权力机关”作用,就是培养社区居民主人翁的意识。

  记者点评:民主的形式与内容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于这一点,刚从德国学习归来的崇川区区长李雪峰最有体会。他告诉记者,社区最大的民主,就是让居民当家作主。百花苑社区从芝麻事情着手,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了居民的“自主权”。

  楼道会议:消除“上下级”隔阂的润滑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居民们在营造和谐社区中创造了一个特殊而有效的载体———楼道会议。

  百花苑社区居民成分复杂,楼层“上下级”之间常生龃龉。楼道会议因此产生,而机缘源于一个垃圾袋。

  那天早晨,居民王绍进厨房,一个挂在窗前电线上的黑色垃圾袋撞进了眼帘。联想到近来居民缺少沟通,乱扔垃圾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个念头浮现出来:何不请居委会出面,成立一个楼道协调会呢?

  这个想法与居委会的领头人邵敏一拍即合。邵敏即刻电话拜访了那个楼道的每户居民,把大家约了出来开楼道会议。会上,虽然每个人都是“嫌疑犯”,但是组织者意不在“揪”人,而是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结果,每个人都对坏习惯作了检讨,并形成“会议纪要”。从此,这个楼道果真清洁多了。邵敏干脆把这样的“楼道会”推广到了全小区72栋楼、256个楼道中去。如今,经常有居民主动到居委会来,请求就某个议题召开楼道会议。楼道会议形成的“公约”,大家都自觉遵守。

  记者点评:一个楼道上下,住着这么多居民,总免不了有疙里疙瘩的事。关键是平心静气坐下来,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指责激化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楼道会议就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邻里守望:“撮合”邻居打开心扉

  虹桥社区来自农村的刘颜和,效仿老家串门的做法,“硬”将邻居友好地“撮合”了起来。这就是该小区“邻里守望”的由来。

  一件事情,给刘颜和触动很大。一户人家上班忘了关水龙头,结果不光自家泡汤,还水漫金山殃及楼底人家,其中还有新装修的房子,损失达5万多元。如果对门留心一下邻居家的动静,何至于发生这样的事情?为邻居守望的想法油然而生。

  邻里守望,就是号召邻居在对门出差期间,能够照看一下对方家里的动静。虹桥小区的邻里守望首先从党员家庭做起,在对门出门期间,留意对方屋里的动静,或者自己出门期间,将自己的联系方法及时告知对门,一有问题,及时联系沟通,防患未然。现在,这个做法已经推广到所有的住户。以前,小偷通过查看住户信箱是否空着来判断屋里是否有人,而现在这一招不灵了———邻居早已帮着把信取走了。

  记者点评:邻里守望,带来的不仅是事故的降低,重要的是,这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让蜗居城市的人们在社区内敞开了封闭的心扉,彼此由防范到信任,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由此酒香般慢慢形成弥漫。

  调解工作室:善断家务事的“女包公”

  2004年10月初,长虹新村6号楼303室居民姚巧云,认为其儿子不孝,一气之下想跳桥自杀,后被邻居发现送到颐和花园社区居委会主任侯利华家。侯主任立即找来其儿子做工作,经过大半夜的耐心说服,子女主动承认错误,姚巧云消了气,放弃了轻生念头,家庭和好如初。

  在南通,很多人都知道侯利华,是因为她的大名鼎鼎的“侯利华调解工作室”。小区里面大量琐碎棘手的纠纷,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矛盾。侯利华看清这一点,专门成立“调解工作室”,工作内容就是苦口婆心地劝服,和实事求是地“断案”处理。由于处理纠纷果断而分明,人们心服口服地称她为小巷“女包公”。

  一次,省领导来通调研时,拉着侯利华的手说:“感谢你为大调解所作的工作,像你这样的调解专家越来越多,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就会不断加快”。

  记者点评:先前只闻生意场上有“工作室”,而今又欣闻小区有不图名利的矛盾调解“工作室”。这样的“工作室”,“原料”是矛盾和纠纷,“产品”却是和谐与顺气,社区工作者从中收获的,又岂是区区的名利?周跃敏 许建军 陈明 燕志华 本报通讯员成红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