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温州瓯绣面临市场难题 绣工月工资仅50元(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5:08 温州新闻网

  

温州瓯绣面临市场难题绣工月工资仅50元(附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瓯绣发展的鼎盛时期。选自《温州百年》

  这段时间,温州瓯绣研究所所长张国民很是坐立不安,因为鼓楼街区年内要进行改建,这意味着位于鼓楼上的温州瓯绣研究所要搬迁。这对本来就处于困境中的研究所来说,
无疑是雪上添霜。

  风雨飘摇中的瓯绣,难道就要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吗?

  改制可能是最好的出路

  从屋外照射进来几缕阳光,让这乍暖还寒的天气增添了几分暖意。

  陈知兰一个人坐在绣架前,看着9月份的工资单发愁。她在温州瓯绣厂里已经工作了20多年,可她这个月的工资又只有50元。

  记者也感到奇怪:一个月的工资怎么可能只有50元?陈知兰解释说:“其实应该是有160元,因为要缴纳110元的住房公积金,剩下只有50元了。”

  陷入同样生活困境的还有陈知兰的工友们。在位于市区蛟翔巷的温州瓯绣厂的门市部里,一名绣工说她曾经有段时间每个月的工资才二十几元。她指着挂在墙壁上的画片说:“一片要绣17天,但卖出去才280元。”

  温州瓯绣厂厂长蒋锡淼说,这些年,瓯绣厂连年亏损,退休工人有200多名,负担很重,大批工人转行、下岗,厂里几百平方米厂房也暂时租给一家服装厂。“现在我们就在等改制,厂房也要拆了,就是钱还没到位。”

  陈知兰告诉记者,现在只有4个工人会到瓯绣厂里绣些东西。“以前可是好几百个人在一个绣场里干活,有说有笑的”,陈知兰有些伤感:“改制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最好的告别瓯绣的方式。”

  “1989年我来这里担任厂长的时候,就已经发不出工资了。”蒋锡淼这样分析瓯绣的衰落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瓯绣主要靠农村加工,当时绣工一天能赚10元钱,已经超过一个农村劳动力的收入,随着农村经济搞活和其他家庭副业的发展,绣工慢慢流失了;而那时正好遇到税制改革,原来免税的农村加工品被规定要征收增值税。这样一来,全国的抽纱(瓯绣属抽纱类)企业无法经营,纷纷停产改产。

  研究所面临搬迁

  2002年,市区的鼓楼上出现了温州瓯绣研究所。

  现年66岁的张国民原来是温州瓯绣厂的高级设计师,1997年,已经退休的他,为了挽救瓯绣这朵面临枯萎的奇葩,于2001年1月成立了温州市瓯绣艺术研究所,部分已经改行的绣艺师也纷纷归队。

  最近,张国民有点烦心,这次针对鼓楼的规划中,温州瓯绣研究所没有被规划进去,这意味着研究所要另迁他址。“如果没有地方迁,我们就要解散了。”张国民一边说一边翻出一本厚厚的书稿,他整理编辑的《温州瓯绣》已经接近尾声,但因为该书的出版费和研究所的窘困局面,让他感觉“瓯绣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张国民召集的绣艺师中,45岁的陈剑西已经有30年绣龄了,因为是男性,他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陈剑西娴熟地飞针走线,动作优美、柔和而又带着男性的刚劲。一挑一刺、一针一针毫不犹豫含糊。“现在绣一幅简单的花鸟画,需要10来天,装裱好售价为800至1000元。”而他只能得到200元左右。而复杂的山水、人物画,时间通常需要3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他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00多元,最多也就1000元左右。虽然工资这么低,陈剑西说自己是因为喜欢瓯绣,舍不得这个能够发挥他特长的舞台。

  市场有点混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温州瓯绣市场有点混乱。研究所设有门市部,瓯绣厂也有自己的门市部,还有原瓯绣厂的一些绣艺师在市区开设的瓯绣门市部,他们都各自经营着。

  有知情人说,某瓯绣门市部就因为生产跟不上,只好从苏州进了一批苏绣,冒充瓯绣出售,以获取微薄的利润。这样,对瓯绣的伤害就更深了。

  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一钢认为,瓯绣现在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一个是瓯绣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一个是瓯绣技艺传承教育问题。瓯绣技艺是需要长时间传授的,要3~5年甚至10年才能培养一名成熟的绣艺师。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了兴趣,不愿学习继承。而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年事渐高,有的已经去世,使一些传统技艺或民间艺术形式濒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危险。

  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环境,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的危险;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有的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在慢慢消失。

  民间艺术应得到传承

  业内人士认为,任何一种艺术都要走向市场,很多民间艺术的淡出确实有点“无可奈何”。民间艺术浩如烟海,可以运用的元素无穷无尽,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应该是一种创新。关键在于要把现代理念和传统艺术元素结合起来,让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只有民间艺术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才能从根本上拯救它。而且越是这种高层次的开发,越能产生高附加值。

  那么,我们能否考虑点面结合,将它们组合成一个集团成立“温州瓯绣股份有限公司”,瓯绣研究所负责人才的培养,瓯绣厂管生产,专卖店只管销售,不存在相互压价的问题,搞研究的专门搞开发,不用操心经费问题,不是更具有市场号召力?温州所有的民间艺术,是否也可以都集中起来,打造一条温州民间工艺美术一条街?

  潘一钢认为,380多米长、文化底蕴深厚的朔门老街是打造这种特色街道的理想场所。当然,要想完成这一设想,少不了政府的统筹规划、资金和技术扶持。

  张国民则认为,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首先主要是改善民间艺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培养民间艺术的传人,让民间艺术后继有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保存,因而要尽快用文字、照片等手段,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他和研究所的同仁,这几年来就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张国民翻开《温州瓯绣》书稿,指着《传统针法实样彩图》说,为了获取这些传统实样,他跑遍了温州山区,收集了大量的早期瓯绣实物和图片,研究所的绣艺师再经过实验,精心绣制了这些小片。“后人看到这些实样针法图片和实物,手艺即使失传了,后人还可以根据我们留下的资料重新发掘。”

  民间艺术根植于本乡本土,来源于劳动与生活,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繁衍生息的脉络,在长期的创作、积累、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形成。民间艺术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和无比珍贵的遗产。瓯绣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应当是温州乃至中华民间文艺的瑰宝,应得到重视、保护和传承。(记者 王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