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于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6:45 扬子晚报

  2005年4月27日,我在南京大学作关于“音乐·艺术·人生”的讲座时,提到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我说到,这首歌曲正式发表时,歌名用了“他”而不是“她”,意义更为广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次日,主持讲座的领导同志向我转达了徐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方忠教授的观点:词作者刘半农在其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中首创“她”字,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南京师
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朱晓进教授也指出:刘半农先生1920年6月6日在伦敦撰写《“她”字问题》一文,并正式在上海发表。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创作了他的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她”字的运用,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第一次,这首诗表达了身居英国伦敦的他,对祖国——母亲(她)的深情眷念。当时,我曾请这位领导同志转告两位教授,他们的意见是对的。刘半农当年发表的新诗的名称确实是《教我如何不想她》。不过,赵元任1928年编纂出版《新诗歌集》时,发表的这首歌的歌名是《教我如何不想他》,也就是说,赵元任将刘半农原诗中的“她”改成了“他”。

  其实,刘半农与“她”的问题说来话长。当时由于时间关系我未及细说,后来考虑既然提及此事,还是进一步说清为好。

  关于“她”字的一场争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些语言学者在推行白话文和国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的过程中,深感汉语语言文字有改革和创新的必要,刘半农就是其中之一。刘半农,江苏江阴人,名复,生于1891年,逝于1934年,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重要作家、诗人和语言学家。在“五四”运动初期,他与沈尹默被誉为最有天赋和才华的先驱诗人。刘半农不满30岁就已在北京大学任教,与其弟民乐大师刘天华和刘北茂被后人并称“刘氏三杰”。

  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其”、“厥”、“之”、“彼”等,东汉以后才偶有人用“他”,但在书面语系统中并不占主流地位,只在宋元以后的古白话小说、话本中用得较多。一直到“五四”时代,“他”字都兼指男女两性,这显然一不适应白话取代文言成为主流书面语的潮流,二不适应“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的时代精神。所以,刘半农主张创造一个“她”字,以区别于含义比较笼统的“他”。由于刘半农对“她”的读音一时尚未考虑好,开始并没有正式发表。周作人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刘半农的这一主张,却遭到来自各方的非议,不少人反对另创一个“她”字。胡适主张,需要提到女性第三人称时,可直接用“女人”来表达;周作人则主张用“伊”字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最激烈地反对用“她”字的,是一位叫“寒冰”的人,他先是在上海出版的《新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接着,《时事新报》发表孙祖基的《她字的研究》一文,为刘半农的主张辩护时,寒冰也在该报同时发表了《驳“她字的研究”》,予以反驳。而后,寒冰又写了《再驳“她字的研究”》,竭力反对使用“她”字。寒冰在文章中甚至说:“好!给我一骂,他(引者注:指刘半农)就想抵赖了。”远在伦敦的刘半农见到这篇文章后,表示“我决不如此怯弱,我自今还是这样的主张;或者因为寒冰君的一驳,反而使我的主张更坚。”于是写了《“她”字问题》那篇著名的文章(见由北平星云堂书店1928年出版的《半农杂文》一书),系统阐述使用“她”字的主张,甚至还主张再增加一个“它”字。

  现在看来,刘半农的主张和立论是完全正确的。对于刘半农在文章中的精彩论述,我这里不作详细介绍,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找来一读。但他的文章中,有两段话颇有趣味,不妨摘引在此,奇文共赏析。一是在讲到使用“她”字的必要时,举了一个例子:“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得要等她。’……”;“若依寒冰君的办法,只能用一个‘他’字,‘他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得要等他。’……”;“若依胡适之先生的办法,用‘那个女人’代替‘她’,则为‘那个女人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得要等那个女人。’……”二是,文章的最后作者在阐明自己对学术讨论的态度时写道:“寒冰君说:‘这是刘半农的错!’又说:‘刘半农不错是谁错?’我要对寒冰君说:我很肯认错,我见了正确的理解(引者注:似应为“见解”),感觉到我自己的见解错了,我立刻全部认错;若是用威权来逼我认错,我也可以对于用威权者单独认错。”

  刘半农逝世后,鲁迅先生写过《忆刘半农君》的纪念文章,其中专门提及此事:“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和‘-’字的创造,就都是。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她”字是借用古字,改其音义

  现在有些人说,是刘半农造了一个“她”字,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确切。“她”字自古有之,南北朝时顾野王所著字书《玉篇》中即收此字,注云“古文‘姐’字”。这个“姐”也不是“姐妹”的“姐”,而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蜀谓母曰姐”的“姐”,音义皆同。但她字的这种用法在现存古代典籍中,罕见用例。清代《康熙字典》中收入“她”字,也只是依《玉篇》和《说文解字》中“姐”字的古代异体字,实际是一个死字,即已经废弃不用的字。刘半农是把一个已废弃不用的古字赋予新的字义和读音,创造了一个第三人称的阴性代名词,使白话文在表达上更加明确,实是一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她”字。

  《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何把“她”改成“他”?

  既然刘半农的原诗是《教我如何不想她》,为什么赵元任在谱写成歌曲时,又把“她”改成“他”呢?是不是赵元任不赞成“她”字呢?显然不是。刘半农和赵元任不但是好友,而且在语言文字改革方面也是志同道合的。刘半农留学英法回国后,就与国内几位语言学家成立了一个以研究改革中国语言文字音韵为宗旨的“数人会”,该会共有六位成员,其中就有赵元任,另外还有黎锦熙、钱玄同、汪怡、林语堂。刘半农在绥远采访民歌、歌谣,搜集地方方言词汇和方音时,染上回归热,不幸英年早逝,年仅44岁。赵元任获悉挚友病逝的噩耗,悲痛不已,为追悼会撰挽联写道:“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里的“他”是指刘半农,自然必须用“他”。然而,《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是赵元任1926年作曲、1928年发表的,那时刘半农还在世,因此这个改动与挽联无关。赵元任把“她”改成“他”,并非是未经考虑的不经意之举,而是要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正如他在1981年回国访问时所说,这首歌中的“他”,不仅是指当时刘半农表达的想念祖国,也不仅仅是指所思慕的情侣,“而是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他”,使这首歌具有更深广的音乐美学价值。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时所得到的审美体验不正是如此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