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解密重庆《警方热线》2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0:20 时代信报

  从魔头张君落网案到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事件,在发生于重庆本土的各类重大刑事案件与突发事件中,为了保障人身 安全,传统媒体的记者往往被有关单位禁止前往事发现场;而《警方热线》,这一特殊的媒体单位的成员,却如参战民警一般 ,以手中的摄像机为武器,战斗在最前线。很多时候,这群特殊民警的名字,甚至被直接写进了专案组的名单……

  信报记者李早/文黄伟/图

  第三次“复出”

  闯入收视率前五

  当2005年的炎夏刚刚结束的时候,已经消失在人们视野中长达两年之久的《警方热线》栏目,于7月30日又重 新在重庆电视台都市频道开始亮相。

  对于《警方热线》的第三次恢复播出,栏目的编创人员并没有显示出过多的兴奋。

  记者近日在市公安局影视科办公室里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块小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选题,记载着7名科员要完成 的工作内容。

  “非编机坏了?”一名匆匆走进办公室的年轻科员轻问了一声,“那我先去把手上那个选题做了。”

  楼道里显得很安静,办公室里的人不多,留下的两三个正在电脑上安静地整理自己的资料。影视科副主任袁明亮介绍 说:“峰会期间,我们一样要出去执勤,但是,节目不能落下,好几位都没有休息,已经出去采访了,昨天刚去了黔江……”

  市公安局宣传处处长刘琨回忆道:“这是两次停播以后的第三次恢复重播了。从1984年开始做内部的宣传片,到 1994年正式分科;从与电视台进行协商,到栏目在电视台正式开播;20年的风风雨雨,两代人的奉献,非传媒单位做一 个自办节目,能维持到今天,不容易啊。”

  2003年以前,《警方热线》、《巴渝警视》、《警方视点》及《拍案说法》这几档鼎鼎有名的法制节目在重庆的 电视市场一度风水水起。据著名的电视媒体调查机构索福瑞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警方热线》栏目曾一度闯入了本地收视率 的前5位。

  一位重庆报业主流媒体的资深编辑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警方热线》因为是公安局的自办节目,案源显得特别 丰富,而且很多现场的抓捕画面都是真实的,看上去很过瘾,在国内也少见。2003年开始,我离开重庆有一年多的时间, 重新回到重庆的时候,竟然意外地发现,这档栏目消失了,很有些遗憾!“

  “当时,我们节目的收视率在前5位,但是,当时电视台出于他们对节目的安排,将节目时段做了一定的调整。同时 ,尽管电视台给了我们广告时段,但我们毕竟不是媒体,不可能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拉广告,所以,广告收入微乎其微。局里 支撑这个栏目继续办下去有一定实际困难,所以决定暂停。”市局宣传处影视科老科长李久强介绍当时停播的背景。

  2004年至2005年,公安局影视科自办的另一档节目,以演绎故事为表现方式的《巴渝警视》也逐渐淡出人们 的视线。而公安局与电视台联办的重庆本土最著名的法制节目《拍案说法》则被划入重庆电视台栏目中心,成为正式的台办节 目。

  重庆市公安局在纪实类法制专题片上建立起的优势似乎正在被人们所淡忘。

  而最令公安局领导感到警觉的信号是:市民们对警察的工作,对警察抓捕罪犯的过程似乎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误解。

  各种各样的信号刺激着局领导的神经:重庆,必须有一档真正反映当代民警最真实的办案过程的纪实类专题片存在!

  2005年7月30日,当演绎型的栏目《巴渝警视》已彻底成为历史的时候,《警方热线》开始悄然而坚定地在重 庆电视台第三次亮相。

  21年前

  一个人的栏目组

  1984年伊始,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起步,中国电视业也几乎只有雏形,《警方热线》的雏形诞生了。

  当时的警务工作执行难度相当大。在通讯工具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和普及的年代,户籍警全靠脚力完成辖区内挨家挨户 的人口调查工作。协勤人员少、甚至没有协勤人员的情况下,一个派出所内往往所有的民警都要依靠脚力参与治安巡逻,以保 障辖区居民的安全。

  而这一切都被市公安局的高层看在眼里,他们想让群众了解民警们为群众干了些什么,怎样干的。

  “那个时候,搞宣传的确实就只有一个人,是一位部队转业来的,搞过电影放映的同志,叫穆世白(音)。”刘琨处 长回忆说,“就因为那时只有他一个人干这个工作,拍片子是他,后期的剪辑也是他,想办法播出还是他,不分白天黑夜的做 ,前几年已经积劳成疾,患了肝癌,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1984年的重庆乃至全国,整体经济水平都还很落后,人均月收入还不到100元,市公安局作为依靠国家财政拨 款的机关单位,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为宣传置办必需的设备。

  于是,一间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台笨重的Betacam摄影机,一台线性编辑机,几盘零散的磁带,一位电影 放映出身的转业军人构成了这个宣传科室的全部。

  由于设备的落后,再加上这位转业军人并不熟知摄影机的操作和使用方法,拍摄出来的素材片子往往只有短短的十几 分钟,而通过线性编辑机剪辑出来的片子就更短了,只有5分钟的镜头,而反映的则是大多数片区民警们日常工作中的琐事。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组组镜头,有时候甚至是还在不断晃动的画面,让基层的民警看得感慨万千。

  “警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团队,手中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做武器,同时,也一并接受着人民的监督。”老科长李久强说 ,“然而树大有枯枝,为什么有的群众对警察的印象不好?就是这极少数的害群之马在影响着我们警队的声誉。但是,这一两 个害群之马的出现却毁坏了我们整个警队大多数民警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让大家明明白白地看到我们的警察队伍的正 面形象,是如何跟犯罪分子做斗争的。”

  1994年3月,重庆市公安局决定与重庆电视台合作,由市公安局自己制作一档真实记录一线民警参与特大要案的 专题片《警方热线》。同时,局政治部宣传处正式分科,除了成立新闻联络科以外,还抽调了7名民警组成了影视文化科,专 门负责制作《警方热线》栏目以及局里面的各种汇报片、资料片。

  办公室连住7天

  妻子到局里要人

  谈到已经调往云南省公安厅任职的《警方热线》前任制片人秦科长时,众人将其形容为“简直就是一名工作狂”。

  影视科分科以后,又逐渐兴办了《巴渝警视》、《中国警务报道》等栏目,李久强科长因为是国家二级编剧,因此把 更多的精力放到为《巴渝警视》创作剧本之上。而秦科长则一肩承担起了制作《警方热线》的重任。

  几乎没有办节目的经验,全局只有一台非编机的情况下,秦科长带着手下的人边摸索边做节目。

  “有一次,秦科长的爱人找到公安局里来了,要领导给她一个说法。”李久强回忆说,“不知道秦科长家里究竟出了 什么事,细问后才知道,原来,秦科长已经连续7天没有回家,他爱人以为秦科长在局里出了什么事。”

  当众人七嘴八舌讨论着这位秦科长究竟身在何方时,一位同志推开了机房的大门。此时众人才发现,秦科长竟然趴在 办公桌上呼呼大睡,满脸的胡渣和一头凌乱不堪的头发,一旁还残留着他用过的洗涮用具和碗筷。当秦科长在众人的惊呼声中 恍然醒来的时候,看见的只有妻子夺眶而出的泪光。

  而据李久强介绍,有过这样经历的科员不在少数。

  影视科的内勤兼编导女民警小何,在怀孕两个月以后仍然坚持独自扛着摄像机跟随一线民警出入在案件发生的第一现 场。她嫣然一笑:“这真的是小事一桩,科里人手不够,比起跟张君案跟了6年的那些同事,我根本不算什么,真的,……”

  子弹从身边飞过

  死亡仅半米之遥

  对于影视科的科员来说,加班加点,熬更守夜那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由于他们经常是跟随专案组战斗在第一线,死亡 和其他的危险经常伴随着他们。

  沈科桦说,抓获江北盘溪案中最后一个持枪歹徒的过程中,当歹徒枪声响起的那一刹那,他就站在唯一那名中弹民警 的身后,两人之间的距离不及半米。

  2004年11月16日,震惊全市乃至全国的江北盘溪案终于即将告破,只剩最后一名疑犯在逃。作为市公安局影 视科的一员,沈科桦当晚就接到了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

  “连夜随同专案组前往犯罪嫌疑人位于綦江县的家中,拍摄下民警抓获最后一名疑犯的全过程。”命令高于一切,当 专案组的刑警们穿着厚重的防弹衣,戴着沉重的钢盔,携带着手枪、微型冲锋枪的时候,沈科桦也拿起了自己手中的武器—— 摄像机。

  由于疑犯躲藏的地方在农村,往来全是崎岖的山路。为了不打草惊蛇,民警们没敢使用照明设备,只能摸黑在山路上 行走数十里。

  而对所有人来说,摄像机成了绝佳的导航工具,摄像机上装有红外线寻像器。沈科桦走在前面,一边从寻像器里注视 前方的动静,一边还要注意自己脚下的山路。“保护设备,不打草惊蛇,力争拍下每个精彩的瞬间!”

  抵达疑犯所在的老房子以后,当地村民介绍疑犯躲藏的老房子“可能”有三个门。然而,经过刑警的实地勘察,发现 这所老房子竟有5个门之多。沈科桦连同其他两名刑警被分派守卫房子的后门。

  夜很深了,民警们不敢有任何轻易的举动,甚至看不清楚自己脚底下踩着什么,唯一能看见的,只有身旁几个战友的 背影。老房子里没有任何动静,只听见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凄凉的狗叫。而所有的民警事先得知疑犯手里有一把上有子弹的手 枪!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着。沈科桦的眼里只看得见红外线寻像器里透出的黑洞洞的大门。

  突然,蹲守在老房子前门的民警喊了一声“进攻”,同时,沈科桦转身,将摄像机对准了前门欲冲进屋子的民警。就 在他转身的瞬间,一声枪响划破了沉寂的夜空,几乎将沈科桦震得头晕,紧接着是“咚”的一声闷响,像是有什么重物在自己 面前倒下。几秒钟之内,他还来不及去猜测发生了什么,一道黑影便从他面前飞逝而过。

  “那黑影是疑犯还是民警?”沈科桦已经来不及多想,因为看不见别的地方,他直接将摄像机对准了黑影闪过的地方 。

  “砰砰砰”又是连着几声枪响,紧接着是阵阵的脚步声、喧闹的人声混杂着农户家的狗叫声,终于,有灯亮起了。疑 犯倒在不远处,腹部中弹。

  “那么刚才眼前的那一声闷响是谁发出的?”想到这里的沈科桦忍不住惊出了一身冷汗。

  此时,大伙才发现,守在后门的一名刑警倒在了血泊中,腿部已经被子弹射穿,露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大窟窿。

  “那位同事就站在我前面,我们的距离不超过半米。”沈科桦想了想说,“子弹几乎是从我眼前飞过去的,疑犯肯定 在屋子里注视着我们的一切,不然子弹不会那么准就射到我的同事。危险?那都是家常便饭了。”

  回来剪片一看:“精彩,太霸道了!”同事们一片欢呼。

  扛着相机

  进入爆炸现场

  从魔头张君落网案到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事件,在发生于重庆本土的各类重大刑事案件与突发事件中,为了保障人身 安全,传统媒体的记者往往被有关单位禁止前往事发现场;而《警方热线》,这一特殊的媒体单位的成员,却如参战民警一般 ,以手中的摄像机为武器,战斗在最前线。很多时候,这群特殊民警的名字,甚至被直接写进了专案组的名单……

  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在当晚发生氯冷凝器穿孔溢出氯气事件。16日中午,经过排查,怀疑氯 气没有被彻底清除,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的民警接到上级领导指示,开始疏散群众。

  “为什么要我们离开自己的家?我们好久才能回来?我都一把年纪了,什么都没有……”年逾半百的一位老太太拄着 拐杖,满含着泪水苦苦地跟民警“求情”。

  “老婆婆,这里出了事故,会威胁到你的人身安全,我们要把你们送到安全的地方,等危险解除了,你就可以回家, 不要担心。”沙区公安分局一位女民警耐心地跟老太太解释。

  时间很快过去了,还有部分群众没有撤离,女民警急得东奔西跑着张落,终于昏倒在地。

  “有同事昏到了。”见状的民警大喊着,一边拨打了120急救车。当医生赶到的时候,女民警因为吸入了过多氯气 而不省人事。

  眼看到自己的同事在这场灾难性的事故中倒下,沈科桦的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民警也是血肉之躯,自己倒下了, 可能永远都没有人知道。”于是,当治安总队的民警接到任务,对氯气罐进行爆破的时候,现场所有人员都迅速撤离,甚至是 救援指挥中心也离开了现场。在没有多余的防毒面具,更没有消防总队特殊的防护服装的情况下,沈科桦蒙着一只简易口罩, 孤身一人扛着摄像机站在了泄漏氯气的氯气罐前面。消防总队队长要求沈科桦马上撤离,他笑着说:“没事,他们能进,我也 能进。”

  治安总队的老民警刚要进入爆破现场时,沈科桦拍了一下他的肩,轻声说了一句,“我跟你一起进去看看吧。”随即 与老民警一起进入了爆破现场。

  泄漏氯气的巨大气罐就在眼前。扛着摄像机的沈科桦转过身去看了一眼,消防总队和部队的官兵被他们远远地甩在身 后,偌大的工厂显得静悄悄。老民警布置好爆破装置,将导火索插进去的一刹那,沈科桦突然从脊背升起了一股凉意。只要稍 稍有任何的火星,都可能引爆爆破装置,而两人可能灰飞湮灭。此刻开始,直到他和老民警从现场撤离,两人可以说是命悬一 线。

  “消防和部队的同志确实做了很多贡献,媒体对他们宣传是无可厚非的。”沈科桦说,“但是,说句实话,那位治安 总队的老民警,可能大家连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然而,在消防和部队都在后面的情况下,他只身一人,冒着被氯气毒害和 被炸药炸伤的双重危险,完成了这项工作。作为同事,不记录下这一刻,我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我们警方热线的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大案的刻骨铭心的拍摄经历,我这些也不算什么?”沈科桦感叹。

  暗访吸毒者诈骗

  密拍组在行动

  周龙涛是《警方热线》现任的主持人,也是这个栏目的老编导了。嗓音淳厚,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俊朗的外表, 在公安局的大院内远近闻名。出入声色场所对周龙涛来讲已经见怪不惊了,他笑称自己是“专做暗访的记者”。

  “有时候,暗访机就放在包里,一些娱乐场所的老板十分警觉,一眼就看出来了。”周龙涛说。

  有次随派出所的同志前往洗浴场所暗中了解情况的时候,一名老板模样的人走出来问周龙涛:“说嘛,你要怎样?我 晓得你是记者,你要拍什么?说出来嘛。”说着,就要指派手下的人对周动手,甚至想夺他的摄像机。直到随行的同志亮出警 官证,道明两人的身份,对方才罢手。

  2002年,炎热的夏天。穿着一件有些发黄的白衬衣的秦科长从两路口通往江北区一带的途中经过。

  突然间,一名走路歪歪斜斜的年轻人低着头迎面走了过来。眼看两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年轻人忽然往秦科长身上用力 一靠,随即倒在了地上,高声地“呻吟”起来。

  “小伙子,你有没得事哦?”秦科长上前欲将倒地的年轻人扶起。

  “不要挨我。哎哟,你把我撞成这个样子,脚都肿了这么大一个包了,你说咋办?”年轻人索性蹲在地上不起来了, “再怎么样,也应该给点医药费嘛。”

  旁边一名看上去同样面色苍白的瘦高个年轻人也附和着:“就是就是,把别人撞成这样,不给点医药费,你以为就这 样可以了事了哦?”

  “那好,我送你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嘛。”秦科长不慌不忙地说。

  “检查什么?我的脚都成这样了,走不得路。”

  “没关系,医院很近,坐车去一个站就到了。”

  “少说那么多,给不给医药费?不给你今天走不脱路!”

  当秦科长被两名年轻人纠缠不清的时候,很快,四周看热闹的群众都围了起来。两名年轻人眼见秦科长不“上套”, 趁人多的时候,悄悄地溜走了。

  许多天以后,秦科长从江北区赶往市局的途中又经过了两路口一带,又“不小心”地将那名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撞” 了一下,又被两人纠缠着要医药费。

  秦科长深感事情不妙,这名年轻人脚上的脓包显然是旧伤,根本不可能是因为“不小心撞了一下”而致,难道他们是 专门吃诈的?

  同时,《警方热线》从市局指挥中心获知,根据下属分局的汇报,从渝中区两路口通往江北区嘉陵江大桥一带,时常 出没着两个“脚上长了脓包”的年轻人。他们个子不高,面容苍白,骨瘦如柴!在两路口一带活动,有时候与路人相撞以后, 就死皮赖脸要对方给一笔钱给他去“医脚上的脓包”。而被索要“医药费”的人要么是老实的农村人,要么是和女朋友一起的 年轻人。

  “这两个人就那么巧,让我碰上了两次,而且敲诈了我两次!”秦科长笑说,“也许我长得很像进城务工的民工吧。 ”

  为了取证,周龙涛跟随秦科长再次前往了这一带。

  他将摄像机架在人行道上一间视野开阔的老房子内,而秦科长则再次现身街头,故意引两名“吃诈”的年轻人上钩。

  这时,一对青年情侣走进了两名疑犯的视线。

  他们故伎重施,一名疑犯“不小心”被男青年“撞”倒在了地上,随即捂着脚踝开始呻吟。

  “你把别人撞成这样,绝对要赔点医药费。”另一名疑犯又站出来说。

  “算了嘛,兄弟,我给你买包烟嘛。”男青年退步了。

  “不行,凭什么给他买烟?有本事我们上派出所去。”女青年在一旁喊道。

  而这一切,都被对岸的周龙涛记录在了摄像机里。随后,警方的同志一拥而上,将二人送进了公安局。

  事后,据这两名疑犯交代,他们都是有多年毒瘾的“粉娃”,没钱买毒品,所以就利用这种方式在街上敲诈行人,目 标就是样子老实的男性,“因为重庆的女娃娃大都泼辣,他们说一般都惹不起。”周龙涛说,“而且,干这个勾当就是比气势 ,对方软一点,他们就强一点。”

  他们既是警察

  也是记者

  民警小潘是《警方热线》最年轻的编导之一,正因为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因此干工作的时候,用同行们 的话来说是“很亡命”。

  在朝天门一带,曾经长期有一帮恶势力专门对停靠在码头的货船进行偷盗活动,而货主们往往因为怕惹祸上身而不敢 张扬。这在社会中形成了很坏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市公安局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对这一帮恶性势力 进行打击。

  小潘便是专案组的“编外民警”。同其他民警一样,他扛着自己的武器——密拍的摄像机整天穿梭在朝天门的各个码 头,反复地拍下停靠在岸的各个船只的情况,同时,带回市局进行反复推敲,看看究竟能从画面中看出一些什么样的破绽,是 否能看出疑犯偷货的蛛丝马迹。

  又是一天,小潘仍然扛着密拍摄像机在码头“蹲点”。突然看见一个留平头的小伙子鬼鬼祟祟地在一条货船前游荡, 当这人转身的时候,小潘居然觉得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一边秘密拍摄着这个人的一举一动,小潘一边在脑海里拼命地回忆,究竟是什么时候见过这个人。

  “对了,在我拍的带子里面看到过这个人。就是他,经常在这一带游荡!”小潘心里猛然一惊,凭着当民警的直觉, 小潘一边与专案组的其他民警联系,一边举着密拍设备,开始上前去抓人。

  “站住!看你这次往哪儿跑。”那名留着平头的男子见状转身便跑,而小潘紧紧跟在后面,索性将摄像机扛在肩上, 边喊边追。

  “这镜头怎么这么晃?简直看不清楚拍的是什么。”领导当即对小潘拍回来的抓捕现场的镜头表示不满。

  “我……我当时右手扛着摄像机,左手在忙着抓人……专案组的同志没在我身边,我怕这个贼跑了。”小潘摸了摸头 发,不好意思地解释着,“我首先是警察,然后才是记者嘛——抓贼,是我的天职!”

  -新闻链接

  《警方热线》

  大事记

  1984年,应基层民警的呼声,市公安局将基层民警的工作状态以跟拍的方式拍摄下来进行宣传。刚刚从部队转业 ,从事电影放映的穆世白成为了这个宣传中心的首任科长。

  1984年—1994年间,因为经费严重不足,人力物力资源有限,这一档并不正规的宣传节目停播。

  1994年7月,改版后的节目更名为《警方热线》,李久强任第二任影视科科长,并定于晚12点在重庆电视台教 育频道播出。

  演绎类的专题片《巴渝警视》开播后,李久强作为国家二级编剧,致力于《巴渝警视》的制作,科长老秦成为了《警 方热线》的第三任制片人。此时,整个影视科只有八九名同志,要完成《警方热线》、《巴渝警视》、《警方视点》及与电视 台联办节目《拍案说法》的拍摄和制作,工作压力非常大,期间,震惊一时的张君案,曾使《警方热线》的民警跟拍跨度达到 6年之久!

  2003年,《警方热线》再次停播。

  2005年7月31日,《巴渝警视》停播后,市公安局领导认为,必须有一档以真实记录民警工作状况,体现当代 警察公共关系的节目存在,因此,与重庆电视台进行协商,每周日晚6点50分在都市频道恢复播出《警方热线》,星期一晚 6点50分在科教频道进行重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