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少云镇上烈士音容宛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0:29 时代信报

  信报记者罗乐/文张秀良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55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境内打响了第一枪,改变了整个朝鲜战争的走向。

  那是一场奠定了新中国国威、军威的战争,是一场彻底改变中国人百年以来孱弱形象的战争。那些在朝鲜战场上如流 星般划过的最可爱的年轻生命,用他们英勇无畏的献身,为祖国换来了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和安宁,为我们的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55年后,战争,英雄,荣誉……昔日的记忆离现实越来越远。只有英雄的亲人们依然记得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因为直到今天,他们的生活,还和英雄牵扯在一起。

  邱少云,重庆铜梁县人。1952年10月,他所在的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的任 务。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 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火势迅速蔓延。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 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

  位于铜梁县繁华地带的邱少云烈士纪念馆规模很大,参天的香樟树和尖塔一样的柏树在大雨中显得非常清幽,白兰花 在深秋里盛开着,略带苦涩的香味弥漫四周。

  邱少云的铜像矗立在一个高高的基座上,披着披风,端着冲锋枪。朱德元帅亲笔题写的碑名镌刻在白色的大理石上, 给烈士纪念碑增添了一些肃穆。

  铜梁没有烈士老家

  想象中,来自铜梁农村的邱少云应该有一个老家。想象中,记者在英雄的老家一定可以获得一些让我们感动的细节。 但是,当记者一行驾车从铜梁出发,沿着一条压得很烂的公路向著名的少云镇——一抵达那个因为英雄而命名的小镇的时候, 却发现,岁月拐进了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邱少云的老家早已不复存在。

  1947年,在兄弟4人中排行老二的邱少云被

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他大哥就率全家搬离了故居。因此,虽然铜梁 县有少云镇和少云村,我们却无法找到邱少云生活过的老家!

  今天的少云村有9个农业合作社,人口1300多人,姓什么的都有,独独姓邱的人不多。

  岁月流逝,邱少云的三弟和大哥先后去世,如今惟一健在的是他最小的弟弟邱少华。老俩口在少云镇比较繁华的地方 租了一间房子,每月按时领取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共计130元。

  邱少华今年73岁,他比邱少云整整小了9岁。据他说,在家里的三个哥哥中,他和二哥很亲近。

  或许是因为仔细看过纪念馆中的邱少云塑像吧,端详邱少华老人那轮廓清晰的脸时,记者恍恍惚惚地觉得,邱少华就 是邱少云。太像了!尽管那张脸上的皱纹已经深如刀刻,但当他珍而重之地从一个套一个的木头箱子中捧出关于英雄二哥的纪 念品,讲述着二哥的英雄事迹的时候,记者被震撼了。

  烈士没有留下遗孤

  1952年10月12日,年仅29岁的邱少云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邱少华说,1953年他参加赴朝慰问团, 看见了二哥的遗物,那是二哥胸前一片没有被火烧毁的军衣布片。除此以外,二哥再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因为没有结婚,烈士 也没有遗孤。

  因为哥哥是战斗英雄,邱少华这个普通的农民站上了各种各样的演讲台,为数以万计的听众讲哥哥的英雄故事。这些 故事的大纲和细节是邱少华从上级领导那里听来的,当然,有一些细节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曾经在1951年、1952年、 1953年三次参加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因此多了一些常人难以获得的资料和经历。每次到朝鲜去,政府都会给每个慰问 团成员发一个胸章,这三枚胸章都被邱少华郑重地保存起来,锁在箱子里。

  1970年,国家修建湘渝铁路。邱少华到铁路工地当民工,还成了工地上的连队副指导员。铁路修好以后,他回到 农村继续当公社干部,然后当了两届全市

人大代表。这些年间,他获得了很多荣誉,比如劳模等等。

  现在,邱少华租住的房子就在涪江边上。邱少华喜欢钓鱼,他自己买了3根鱼竿,女婿又送了他两根,出太阳的日子 ,他喜欢到涪江边上钓鱼,运气好的时候,能够钓到1斤多重的白鲢。

  他替烈士当模特

  很久以来,记者一直疑惑:邱少云烈士直到去世,也没有留下一张影像资料,那么——艺术家是怎么塑出少云镇上那 个活灵活现的铜像来的呢?邱少华老人为记者揭开了这个谜底:他本人就是烈士雕像的模特,四川美术学院的赵书桐教授(注 :记者写稿时联系了四川美术学院,可是并没有找到赵老)和一些学生就是根据邱少华的模样做出邱少云雕像的。

  在邱家四兄弟中,邱少华和邱少云长得最相像,大哥和三哥都是圆脸,只有邱少华和邱少云是长脸。因此,邱少华是 雕塑家塑造烈士雕像时惟一的参照。

  邱少华记不清那是哪一年了,赵书桐费尽周折才找到邱少华的家里。邱少华回忆到,他跟着赵书桐来到四川美术学院 ,坐在一个大大的圆形木台子上当模特。圆台可以转动,赵书桐想要什么角度,就转动木台子。大约十多天后,一尊泥塑半身 像做好了,赵书桐拿着这座雕像问邱少华:“像不像你二哥?”邱少华回答说:“很像!”

  邱少华说,他记得赵书桐用石膏翻模,然后才制作铜像。

  原来如此,难怪看见邱少华老人,一下子就可以回想起邱少云烈士的样子来。

  究竟矗立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的铜像更像邱少华还是更像邱少云,究竟在小学课本上看见的画像像邱少云还是更像邱 少华,我们无从得知。看着邱少华老人轮廓分明的脸,可以想象,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邱少云烈士当年一定是一个英俊的男 子。

  烈士的冲锋枪

  制作邱少云烈士雕像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很著名的插曲,这个插曲后来被大足石刻用作了宣传的资料。

  据说在制作邱少云烈士雕像的时候,雕塑家设计了邱少云手持冲锋枪的创意。可是,在制作这个雕像的时候,因为邱 少云手中的冲锋枪太重了,不管怎么调整方案,这个沉重的冲锋枪总是会断裂,从烈士的手中脱落。最后,雕塑家在偶然参观 大足石刻时,从高大的华严三圣的石刻塑像上得到了启发。据说,文殊菩萨手中托了一座石塔,古代的石刻艺术家用圣人身上 所披一件坠地的袈裟解决了力学上的难题,因为有了倾斜的袈裟作为支撑,形成三角架般的效果,圣人的手才能承受800公 斤重的石塔。

  受到这个启发,雕塑家给邱少云也披上了一件披风,才让烈士邱少云稳稳地拿住了手中的冲锋枪。而实际上,解放军 战士在站岗的时候,是不太可能披着一件披风的。

  受访者李洪恩,原重庆军分区顾问、副师职,现离休,居住在警备区彭家花园干休所。

  是军人就要战斗

  年近80,李洪恩老人的行动已不怎么利索。说起抗美援朝战争的话题,老人深深吸了口气,右手指伸进银发中,沉 思了一阵才开口——

  第一个牺牲的战友

  1953年,李洪恩所在的45军135师404团奉调从驻扎地广西开往朝鲜金城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方 规模最大的阵地进攻战役(也是最后一次战役)——金城反击战役。当年他27岁,是团里的作训参谋。

  到金城前线有很长的路程,为了防备敌机的轰炸,部队一般在夜间行军。“我们在路上就遇到好多次轰炸,结果是走 走停停,但因为报警和隐蔽及时,没有一个战士伤亡。”

  然而在快到前线时,李洪恩身边倒下了第一个战友。讲到这儿时,他从纸盒里抽出了第一张纸巾。“他姓杜,也是团 里的一个参谋。部队快到前线过封锁线时,突然听见有炮弹划过天空的声音。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发炮弹落在了他的身边,当 场就把他炸死了。”停顿了一会儿,老人才继续说下去。“这是一发没有目标的流弹,可却偏偏让他赶上了……”

  一场惨烈的战斗

  404团接手的是先头部队占领的阵地,就在金城前面一点,是一个不高的山头。部队进入阵地后立刻挖掩体修工事 。李洪恩说:“我们阵地与敌人相隔不到1000米,右边是山,前面是一片开阔地。敌人就在对面的山上,用望远镜能够清 楚看到对方。”

  第二天早晨,敌军在惯用的火力压制后开始进入开阔地,金城战役中的又一次战斗打响了。

  “敌人先一阵猛烈的炮击,把我们的战士压制在掩体里面,而他们的士兵乘机往我们的阵地上冲。我们团炮兵火力没 法和敌人相比,所以主要靠步兵轻武器阻击敌人。”

  “在战斗中,我传达最多的命令就是死守阵地。我们的人都清楚:人在阵地就要在。敌人见士兵前进缓慢,就用炮火 覆盖我们阵地。那炮打得真凶啊,炮弹掀起的泥土都快把我们的战士埋住了。可等炮弹过后,他们立刻就从掩体出来战斗,一 个连不行了马上又拉一个上去顶住。而敌人也是疯狂进攻,一个连一个连地压上来。”

  战斗打响后,部队不断有伤亡。“多数伤亡都是炮弹造成的,部队伤亡惨重,但战士没有一个退缩。记得有个排长, 两条腿被炸断了,骨头已经露在外面,但是他没有吭一声,还是继续在向敌人射击。”

  虽然经历过了许多的战斗,可李洪恩觉得这次战斗是最惨烈的,他说自己甚至不愿意多去回忆这段往事。“撤出战场 时清点人数。不到两天两夜,我们团上去一千六、七百人,就只剩下七百多人了。当时,团长数着数着人就哭了。”

  讲到这里,哽咽的老人已经泪流满面。

  这场战争一定要打

  经过历时15天、歼敌5万余人的金城反击战役,志愿军突破敌军约4个师的坚固防御阵地,向南扩展160余平方 公里,拉直了战线,直接促成了朝鲜的停战。

  对于朝鲜战争,李洪恩这样认为:“这场战争不是值不值得打的问题,而是一定要打。因为你不打,人家已经开始打 你了。比如当时东北的很多城市都处在了敌人飞机、火炮的攻击射程之内,如果再一味地忍让,战火很快将在中国的国土上燃 烧。那时我们部队对‘联合国军’的武器装备还不清楚,可每一个士兵都知道‘保家卫国’是自己肩上的责任。”

  最后,他说:我是当兵的,国家需要我牺牲时,我会毫不犹豫去牺牲。是军人就要听从指挥,是军人就要战斗!

  受访者朱建德男77岁原某集团军某师副政委现离休。

  保卫新中国的生死战

  虽说已经脱下了军装,但多年的戎马生涯仍然使朱建德浑身上下都显露出军人气质。

  时代信报:还记得当年抗美援朝的情景吗?

  朱建德:当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放牛娃出身的我,17岁当兵,从当兵那天起我就立志跟随解放军解放全中国。

  1952年,我所在的军分区撤销。组织上给我两种选择,一是到成都,当派出所所长,可以结婚成家,给一辆自行 车、一部收音机。在当时这是区级待遇了,很不错。二是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补训团到朝鲜打仗。

  当时,我连想都没想就递交了参加志愿军的申请。

  如果不抗美援朝,美国的飞机就有可能在祖国上空恣意飞行。我那时22岁,血气方刚,怎能容忍这种情况出现?

  我亲眼目睹过日本人烧杀抢掠的情景,对国家沦陷遭遇的苦难有切肤感触。那年日本鬼子扫荡我们村,我的祖母和一 个小侄女被炸死,一个叔伯妹妹被炸伤。我们村有个妇女没来得及逃亡,被日本人抓住后,先轮奸,然后倒汽油烧死。当亡国 奴日子不好过啊!

  时代信报:您怎样认识那场战争?

  朱建德: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生死之战。19 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特务破坏,飞机轰炸,土匪尚未肃清,部分地区未解放,而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国家的远东政策是遏制和反对新中国,利用和保护台湾国民党势力,中国处在一个非常险恶的国际环境中。对于美国的种种 行为包括在朝鲜半岛的政策和作为,中国不可能没有警惕,对于燃烧到家门口的战火不可能袖手旁观。毅然出兵朝鲜,这是当 时的形势使然,跨过鸭绿江是必然之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