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观察:民企“变身”牵出一串问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1:0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据《经济参考报》10月31日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民营企业掀起一股“变身”潮。许多民企在国外设立“壳公司”,再设法将境内企业资产注入其中,摇身变为“境外企业”后,再以“外资”身份返回国内。不少民企优质资产藉此实现了海外大转移。

  民企纷纷“变身”外企,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种企业行为,但如果考虑到下述一些背景,我们就不能不对此现象做进一步反思———有一些民企原本是国家投资的企业,是通
过不尽规范的“改制”变成民企的;还有些民企虽然出身是民企,但却是享受了国家和地方的种种优惠政策才得以发展壮大起来;也有些民企,初创时期消耗了当地大量资源,甚至破坏了当地环境,现在自己挣了钱,在没有给地方任何回报的情况下,“拍拍屁股”离开了———如果这样的民企争相摇身成为“外企”,通过种种手段将巨额财富带走,再回来享受只有真外资才应该享有的优惠政策,从而导致国家税收的减少,那么,就有些说不过去。

  虽然寻找“最适合生存发展的环境”,单就资本的本性而言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一过程导致国家财富的流失,则相当于在国内吃了“草”,却将“奶”挤到了国外,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然而,这种令人无法接受的现象似乎越来越普遍。据报道,在当前的民企“变身”名单中,有许多是在国内非常著名的企业。有统计显示,只在英属一个群岛注册的企业中,就有近20万家与中国企业有关。业内人士对这种“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罕见”的现象忧心忡忡。

  民企纷纷“变身”,牵出一串问号,击中了当前一些地方经济环境的软肋。在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吸引投资的时候,却有那么多优质资产转移海外,这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吸引投资的政策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外资之间的待遇差距问题。同时,这一现象也挤出了当前招商引资的诸多泡沫。显然,如果引进的所谓“外资”只是做过“变性手术”的假外资,则这样引资的意义无疑打了折扣。

  从法律角度我们还应该反思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堵塞法律漏洞,防止国家应得税收的减少。比如,如何依法加强对民企的监管,防止发生侵蚀国有资产的问题,比如,如何从法律层面给更多民企创造安心的创业环境,让民企在国内同样可以安心发展,同样受到尊重。

  最后,对财富文化也需要反思。虽然当前内外资仍然有着不尽平等的待遇,但如此众多的民企竞相“变身”,不乏存在有些企业的社会责任心低下、民族自豪感欠缺的问题。

  关注民企“变身”,并不是说反对民企寻求更大发展空间,而是意在梳理民企“变身”的社会背景和根源,从中找出值得改进的地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