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制度20年育3万英才 7位博士后成院士(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10: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本报讯 (窦丰昌 本报记者 苗晨波 谢绮珊) 20年前,在李政道先生的倡议下,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建立了我国的博士后制度。10月21日,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年来,我国设立了238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培养了32000多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博士后成了比博士高一等的一种“学位”,许多博士后都是在职的。另外,国内许多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存在“空壳”现象。
邓小平决策设立博士后制度 1985年是复旦大学洪志良教授最值得记忆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博士后,他的名字成为中国博士后制度起步的一个标志。昨日,本报记者对这位中国第一位博士后进行了电话采访。 洪教授说:“中国博士后制度的起步,可以说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回国留学生的继续发展问题。”洪教授称,自1984年起,“海归”博士数量与日俱增,如何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使他们继续发展和成长为中国需要的高级科技人才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李政道两次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洪教授说,“李政道向国家领导人上书表示,取得博士学位只是培养过程中的一环,青年博士必须在科研条件比较好、学术气氛活跃的环境里再经过几年的锻炼,才能逐渐成熟。博士后与博士不同,博士一般只是按照老师选定的博士论文课题进行研究,而博士后可以参与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自行选择研究课题。应在一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置特殊职位,挑选一些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那里从事一个阶段的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的阶段,更应鼓励流动。” 据了解,邓小平对李政道的建议非常重视,当即表示:“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是一个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新方法,这个方法很好。要建立成百上千个流动站。” 成就 7位博士后研究人员成院士 中大光电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主任周建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外的博士后制度是二战后逐渐成熟的一种造就优秀专业人才的机制,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的一些不固定的职位,挑选一些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从事一个阶段的专门研究工作,以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教学人员。”周教授说:“我国20年前引进博士后制度的初衷主要为此,但还有另一方面的考虑,希望借此改善博士的生活条件,给进站的博士们一定的研究经费,能够一心一意进行科学研究。” 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381个,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2万余人,出站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逾1.2万人。一批年轻富有活力的博士后人才群体渐成气候:出站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中科院的欧阳钟灿、北大的文兰等7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荣升院士。现在,平均年龄仅31岁的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已成为设站单位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骨干力量。 据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官员透露,到2010年,全国一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将达到8000人左右,其中企业博士后年招收人数将大幅增长;到2010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比2005年底增长30%左右;科研工作站总数比2005年底增长50%左右。 正名 博士后不是学历而是经历 10月21日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的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主任周建英教授认为,尽管我国博士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今科研经费和进站条件已不是主要问题了,博士后的科研能力也获得了科研院校和企业的认可。”周教授说,“同国外相比,我国博士后研究课题的深度还有待提高。”另外,在国外,博士后并不是一个头衔、学位,并不比博士高。博士后的来源一般都是不想找工作、想从事研究,或者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博士。原则上,博士后流动站是不能进在职博士的。但是在我国,博士后成了比博士高一等的一种“学位”,许多博士后都是在职的。周教授称,博士后不是学历,不是学位,也不是职称,而是一种工作经历。 问题 企业工作站有“空壳”现象 周教授认为,国内许多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存在“空壳”现象,这就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出台“退出机制”,加强管理,让企业工作站真正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动机”。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尽管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珠三角发展得红红火火,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些企业工作站的博士后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纷纷出走,少数企业工作站还出现了“空壳”现象。 周教授认为,企业工作站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站不一样。对于一些工科专业的博士后,可能去了企业工作站后能发挥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很快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对于理科专业的博士后来说,留在科研院校专心搞科研则可能是一条更好的路。周教授分析说,企业比较实际,博士们一进站,许多企业老总就寄予厚望,希望他们马上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当达不到这种效果后,便失去了兴趣。也有些企业不愿意在研究开发上投入更多费用,以致博士后留下继续发展发挥专长的空间不大。 省人事厅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处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博士们进企业后“水土不服”有关。省内大多数博士毕业后都留在广州和深圳两地的高校或科研机构,而从这些高校院所的流动站去企业工作站的博士后不足20%,有的在企业工作站呆够两年后,又纷纷流回学校。 广东企业博士后 创造效益数十亿 被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的周建英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大光电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主任。像周建英这样成绩卓越的出站博士后,广东共有1715人。20年来,广东建成5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1个企业工作站,覆盖全省所有设立博士点的15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及142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在站博士后已达680多名。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博士后企业工作站累计进站博士后398人,约占全国累计招收企业博士后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他们给企业带来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 广东企业博士后 全国最多 目前,我国的博士后流动站分为“科研工作站”和“企业工作站”两种。在10月21日受表彰的95个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喜获殊荣。而谈到广东的博士后流动站,就不能不谈在珠三角遍地开花的博士后企业工作站。目前,广东省博士后企业工作站累计进站博士后达398人,约占全国累计招收企业博士后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 企业博士后站连创全国第一 来自省人事厅的数据显示,珠三角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获得多个全国第一:全国首家区域性工作站———深圳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995年7月);全国首家报业工作站———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工作站(1998年1月);全国首家村级企业工作站———广州南华西企业集团工作站(1999年1月);全国首家金融行业工作站———广发证券工作站(1999年12月);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工作站———顺德鸿昌集团公司工作站(2001年12月);全国首家广告行业工作站———广东省白马广告公司工作站(2002年11月);全国首家镇级企业工作站———东莞常平宝丽美化工公司工作站(2004年5月)…… 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1998年进站的赵文华博士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媒体产业经营与管理的博士后。2000年出站后,赵文华博士留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工作,成为第一位享受广州市10万元安家费的博士后,也是第一个由广州市培养、落户广州市的博士后,现任《广州日报》发行公司总经理。目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工作站有两位博士后在站进行课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