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张颖清事件表明学术打假应向学术争鸣嬗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10:29 大洋网-广州日报

  话题

  从张颖清事件看学术打假

  一场题为“张颖清事件的反思———纪念张颖清教授逝世一周年”的学术讲座最近在北京召开。讲座主要组织者、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振海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张
颖清教授是原山东大学全息生物研究所所长,极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由于个别‘反伪斗士’不问青红皂白将全息生物学打为‘伪科学’,年仅57岁的张颖清禁不住打击于去年10月与世长辞。”(《新闻晨报》11月2日)

  学术争论要遵守底线

  最专业的打假队伍并不依靠唤起民众的道德判断来实现“打假”,而通过专业的、理性的、宽容的“学术争论”来实现。“‘学术打假’应该向‘学术争论’健康嬗变”。“学术争论”只有保持在其专业领域内,才更具建设性,这时的争论对“争者”和“被争者”才有意义。(作者 孟随)

  科学打假应该继续进行,但是这种工作,首先应该将权威的观念排除在外;其次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学术争论本身,更应该遵守其底线,尤其是学术道德底线。(作者 冯磊)

  迷信权威容易误入歧途

  如果我们着力创建对科学发展有利的宽松环境,社会公众不再迷信权威、权威们也不再搞一言堂、所有的人都不兴乱扣帽子,而是始终能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各抒己见,方能对研究解决问题有所裨益。毕竟,话语权对每个人同样重要,而这显然也是创建科学发展宽松环境的要义之所在。

  事实上,也只有在保证了这样一种宽松环境的前提下,来讨论一项科学发现是真还是伪的问题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解决的各种不足之处,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进步,而相关的论争也才不至于走上歧途。(作者 孙凤忠)

  科研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反伪斗士’一打假,科研项目就下马”现象,透视出我国科研体制的巨大弊端。试想,如果全息生物学等项目不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是科学家本人借助社会的力量来搞,搞成之后可以通过法定机构予以认证,“反伪斗士”的质疑之声,能够使项目改变命运吗?因此,与其就事论事地争执当事双方的是是非非,不如改革科研体制、解放科研生产力。(作者 马龙生)

  学术领域的“学霸”现象,学术打假领域的“反伪斗士”话语霸权现象,要得到有效防止和彻底消除,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当代中国的科研体制,引入更多民主、透明、科学、公正的因子,给真正的科学足够的发言机会。这样,才能够避免“科技冤案”的重演。(作者 邓清波)

  怕质疑不是科学的态度

  真正可能让学术研究走进死胡同的,不是民主和质疑,而是专制。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一个人的病逝,不能在没有充足理由的情况下,把某人的病逝简单地和学术质疑挂钩。我们不但要提防以喊冤的名义制造新的冤案,还要警惕以喊冤的名义为学术专制招魂。(作者 廖祖笙)

  如果说“反伪斗士”“打假”阻碍了科技创新,那其实也并不是“反伪斗士”的错。错就错在没有建立起一种权威的对科技创新的评判机制;错就错在那些曾经给予科技创新支持的人,对“反伪斗士”偏听偏信。科学不应该害怕别人质疑。怕,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作者 刘太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