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反伪斗士被指制造冤案续:方舟子面临打假官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2:30 新闻晨报

  晨报于昨日、前日连续刊登了《“反伪斗士”私人科学打假行为遭质疑》系列文章,报道了多位科学家对“反伪斗士”何祚庥、方舟子等“科技打假”行为的质疑。“科学打假三大冤案”究竟能否成立?“反伪斗士”的种种打假理由是否有理?中国的自主科技创新面临着怎样的局面?晨报记者对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追访。

  中国科协研发处张处长告诉晨报记者,目前针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正在进行
之中,他们的反馈意见,将成为国家制订自主创新有关政策的依据。据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振海介绍,中国科协已经专门召开有包括他本人在内多位老科学家参加的讨论会,对自主科技创新面临的新障碍进行了解。

  调查我国反伪科学探索现状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张颖清教授逝世一周年”的讲座上,突然出现了老中医陈建民的身影,这让现场科学家和媒体大吃一惊。

  刚打赢“绝食被指骗局”官司的陈建民一入会场就向在场科学家和媒体自报家门,称自己在网上看到讲座消息,“感觉遭遇类似”,因此不请自到。讲座进行到中途,陈建民开始向现场数十位科学家散发《倡议书》。晨报记者看到,该《倡议书》声称:“通过我诉北京某报侵权一案胜诉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真理:21世纪的中国将是法制中国,任何公民都是平等的,对于其他公民行为的公开指责,必须有根据、有证据,否则便会受到法律的约束。”

  陈建民称,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他正准备材料,欲“将少数污蔑我的‘反伪斗士’告上法庭”。

  老中医欲开讲座谈打假法制化

  对于“私人打假”遭遇法律难题,“纪念张颖清教授逝世一周年”讲座组织人宋振海研究员认为,私人打假有其局限性,少数“反伪斗士”精力有限、专业单一,经常的“跨专业打假”及强势话语权缺乏监督,可能导致“打假失误”,其结果则可能导致官司。宋振海说:“陈建民的事情是一个法律事件,我们可以邀请他在适当的时候来京讲一讲打假法制化的问题。我们的讲座是开放式的,各种观点都可以在这里交汇。我们多次请‘反伪斗士’来讲讲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他们从来没来过。”

  陈建民透露,他目前正在准备相关材料,通过自己的事例办讲座呼吁科技打假法制化。

  中科院候选院士将方舟子告上法庭

  据武汉当地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候选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教授,诉国内著名的“学术打假人”方舟子一案的法院传票已于日前送达北京。据了解,今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发表了《关于公布200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方舟子对名单上的肖传国进行了调查,最后写了《脚踏两只船的院士候选人》一文揭露其“假学术研究”。

  肖传国教授在诉状中称,《脚踏两只船的院士候选人》一文中用“院士候选人肖传国仍在美国纽约大学担任全职教师”、“用会议摘要冒充论文”等言论对原告进行了大量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报道和污蔑,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名誉权,其声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支付名誉损失费10万元,以及相应经济损失。

  记者看到,方舟子近日在其主持的“新语丝”网站上发文驳斥相关报道,称“我对肖传国的所有批评,都有事实依据,相反的,到现在还没有见到肖传国出示任何反驳我的证据。”

  “探索小组”将取代“反伪斗士”?

  美国反击伪科学的著名组织CSICOP(全称为“对声称超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调查的委员会”,被公众简称为“科学警察”)通过中国科普研究所在中国建立了分部,即“探索小组”。该组织以一批有志于弘扬科学精神、捍卫科学理性的科学家、学者为班底,将逐步发展成为以揭露伪科学为己任的中国探索中心。

  与何祚庥、方舟子和司马南并称“四大恶人”的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近日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上世纪80年代末就带队去美国考察过‘科学警察’,后来对方派出了打假专家兰迪来中国,一举打掉了许多‘科技骗子’,让中国人首次认识了‘反伪斗士’。”记者了解到,美国“科学警察”组织十分严密,由2000多名各专业科技人员担任成员,与中国“反伪斗士”的个人打假形式有所不同。

  记者在中国科协网站上近日刊登出的科普研究所论文《超自然现象的主要表现和研究概况》中看到这样的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一辈的‘反伪斗士’大多已经退休,新的研究和调查工作、捍卫科学的任务落到年轻一代人的肩上。由于……从事相关领域的年轻的研究人员分散在各个学科、领域、单位……在国内有必要把分散研究的各路人马联络起来……同时,密切与各媒体的合作……这样做也有利于避免以前学科单一、缺乏说服力的现象。”

  方舟子面临"打假官司" “反伪斗士”遭遇法律难题

  张颖清,原山东大学全息生物研究所所长,曾被国家有关部门认为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北京一批老科学家称,由于遭遇“反伪斗士”打假,张颖清的研究遭到重创,本人于2004年年底逝世,年仅57岁。新华社随即刊发《中国科技界悲剧——山东生物专家张颖清含冤早逝》一文报道此事。此案被北京部分科学家认为是近年来的“科技打假第一冤案”。

  “诺奖希望之星”为何“冤死”

  张颖清,天才还是南郭先生?

  在《当心有人借张颖清之死为伪科学喊冤》一文中,方舟子称张颖清是一位没有上过大学的针灸医生。记者的调查显示,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奠基性著作《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于1982年出版,同年,山东大学把这位只有电大毕业文凭的青年调入,一年后将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又晋升为教授。199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上,张被选为国际全息生物学会终身主席。张于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论著权威性方面,张颖清好友、农学专家王瑞库提供的文献资料显示,张颖清的大量专著先后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皇家图书馆、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多家大学图书馆收藏。GOOGLE搜索结果显示,研究停顿多年的全息生物学(ECIWO)相关外文网页仍有8000余个,遍及挪威、比利时、美国、日本等国。

  “诺奖讲座”确有其事

  方舟子质疑全息生物学创始人张颖清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诺贝尔奖评审机构邀请讲座”无法得到证实。为此,记者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任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参赞的赵迎福。他证实,张颖清1990年前后确实在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唯一评奖、颁奖机构所在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作过报告。

  曾经担任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处一秘的刘仁清向记者回忆说:“1991年时,张颖清教授来瑞典访问,使馆对他此行相当重视,安排我陪同。张颖清详细地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介绍了他的学说,瑞典的专家都对他的理论很感兴趣。他不是在那里瞎吹,因为他列出了不少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新华社对此报道称,“我驻瑞典使馆科技处、教育处先后3次向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发回关于张的学术成就在瑞典获得高度评价的报告,认为‘只要进一步做好科学论证和推广工作,这一理论的发明者张颖清教授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由于事隔10余年,记者没有找到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当年负责安排张颖清讲座的有关人士。但该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汉斯·约恩沃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虽然学院经常进行一些“前沿研究项目”讲座,但“如果一个项目3次被请来讲座,当然是委员会对其重视的体现”。

  此外,张颖清发明的全息诊断仪曾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

  全息生物学研究现已停顿

  为了进一步了解张颖清过世后全息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记者致电山东大学,学校查号台证实全息生物研究所已经销号。王瑞库说:“张颖清被打为‘伪科学’后,一直没有机会反驳,失去研究经费后,他只好开发起全息生物治疗仪,并用其中的收益维持科研,处境非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受到了刺激,提早离开了我们。”张颖清去世后,与他一同呕心沥血研究全息生物学的夫人王兆琴也出国了,全息生物学研究在中国已经陷入停顿。□晨报记者郭翔鹤北京报道 实习生张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