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遗爱人间 呼市一老人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2:45 北方新报

  核心提示人去世后将遗体或者器官捐献给医学事业,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做出最后的贡献,这种善举是崇高的。10月16日,内蒙古医学院接收了一具遗体,死者生前留下遗愿,在去世后捐献遗体供医学教学和科研解剖使用。这位老人成为在呼市红十字会的组织与协调下完成遗愿的第一例捐献者。据了解,目前呼市共有65人填写了《呼和浩特市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调查表》,志愿捐献遗体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西部地区都处于领先地位。

  家人支持

  今年7月8日,呼市新城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委托其家属与呼市红十字会联系,要求在去世后捐献遗体,供医学教学和科研解剖使用。得知此事后,呼市红十字会立即赶到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这位老人的家属见了面。在征得这位老人同意的情况下,老人的妻子填写了《呼和浩特市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他的3个孩子在表上一一签了字。随后,老人及其家属、内蒙古医学院、呼市红十字会三方签订了一个书面协议,协议规定:老人家属应该在志愿者死亡的第一时间通知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作为老人身故后进行医学科研、教学的唯一接收单位,尊重老人的遗愿使用遗体,不可用于其他用途;呼市红十字会作为遗体捐献事业的联系单位,具有督促、监督双方履行协议的职责。

  10月16日,这位生前志愿捐献遗体的老人因为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去世,随后,在其家属的积极支持下,内蒙古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顺利接收了这具遗体。这是在呼市红十字会的全力组织与协调下完成遗愿的第一例捐献者。呼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前去探望捐献者的家属时,捐献者的妻子表示,对丈夫的做法非常理解和支持,自己去世后也要无偿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做贡献。

  社会需要

  

  11月3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汪剑威。他说,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理想的解剖教学应该是4个学生解剖一具尸体,实际上国内很多医科大学达不到这一标准。该院由于供教学用的尸体严重匮乏,往往是几十个学生解剖一具尸体,解剖课上多数采用标本教学。由于遗体捐献者很少,大量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失去了康复的希望。人去世后将遗体、器官捐给医学事业,为挽救他人生命做出最后的贡献,这种善举是崇高的,也是倍受人们尊重的。可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对待遗体捐献这件事上,很多人还是顾虑重重。11月3日,记者就此事随机采访了呼市几位市民。一位李姓公务员对记者说:“遗体捐献是一件让生命延续,让真爱永存,造福人类的事情,然而,对于那些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子女来说,在心理上可能会有很大压力,毕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信奉入土为安。”家住新城区的56岁的王女士说:“人去世了通过遗体捐献还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我赞成这种做法,也佩服有勇气克服旧观念的人。”

  身体力行者不多

  汪剑威说,与传统的土葬相比,火葬、海葬、树葬是丧葬方式的革新,而遗体捐献更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奉献行为,它对于推动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观念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上能够认同遗体捐献并且身体力行的人并不多,即使有的老人有在去世之后捐献遗体的愿望,也往往得不到子女的同意。如果有人想捐献遗体,公证处是否给予公证?呼市公证处主任卜俊霞说,公证处很愿意给这些遗体捐献者公证,但是前提必须是有捐献愿望的人亲自来,在遗嘱中清楚说明他想要捐献的器官或者遗体是捐给什么人或者什么单位,只有这样,公证处才可以给予公证。记者了解到,公证处在办理一件遗嘱时要收取费用300元,确认遗嘱效力收费200元。这样的收费使一些遗体捐献者很不理解,他们认为遗体捐献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不应该向遗体捐献者收取公证费。在采访中记者还得知,去世的人在注消户口时,必须出示死亡证明和遗体火化证明公安部门才予以注销户口,而遗体捐献者在注销户口时也将面临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遗体捐献要有法可依

  

  记者从呼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区共有65位遗体捐献志愿者在该红十字会作了登记,他们向社会共同的承诺是三不两献一育,即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幛,不用骨灰盒二次建墓土葬;捐献遗体和有用的器官(包括角膜、骨髓);骨灰用于育树造林,实行树葬。据了解,呼市红十字会从2002年开始展开了志愿捐献遗体工作,最近又起草了《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管理条例》,列入了市政府2004~2008年立法规划中;在呼市第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中,有10位人大代表提交了有关议案;2003年10月27日,呼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市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以及市卫生局、民政局、园林局、公安局、红十字会和部分捐献遗体志愿者召开了呼市地区遗体捐献工作座谈会。呼市人体志愿捐献者之一张普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使遗体捐献工作顺利进行,当务之急是:一是要尽快确定接收遗体的单位;二是给已经在呼市红十字会登记过的65位志愿者予以公证;三是为志愿者颁发证件;四是建立捐献遗体志愿者协会,为捐献遗体立法的出台搭建一个平台。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条例,让奉献者了却一份心愿。呼市红十字会业务科科长李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也能够移风易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目前,呼市共有65人填写了《呼和浩特市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调查表》,志愿捐献遗体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西部地区都处于领先地位。如果相关地方条例出台,呼市红十字会将牵头成立一个捐献遗体志愿者的协会,并且为志愿者颁发证件。有志于无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可以和呼市红十字会联系,电话号码是(0471)4606129。

  口文/本报记者 田 琳 王 琼 实习记者刘建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