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民进党运动意在引爆政治风暴捞取选举利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4:5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意在捞取选举利益

  记者:9月30日,民进党新生代两个代表人物,陈水扁嫡系罗文嘉和“新潮流系总召”段宜康打着“自省、改革、创新”旗号发起了“新民进党运动”,公开批评民进党已失去反省能力及活力,呼吁重新找回民进党所坚持的所谓“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段、罗二人发起这一运动,有何背景,出于什么考虑?

  专家:民进党上台以来,坚持“台独”路线,大搞政治挂帅,两岸关系处在危险的边缘,岛内经济每况愈下,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严重对立,民众痛苦指数不断增加。上台后的民进党迅速腐化,政商勾结严重,“第一家庭”风波不断,“清廉”招牌应声倒地。尤其是近几个月接连发生的各种弊案,使民进党的道德形象受到重创。

  在这种背景下,罗文嘉、段宜康等人提出“新民进党运动”,首先从个人和短期角度看,是为了年底县市长选举利益。就罗文嘉个人而言,他先前考虑到台北县“蓝大于绿”的基本盘,在选战中刻意主攻县政,不让选举成为政党对决,收到了一定效果,民意支持度逐渐赶上甚至超过对手周锡玮。但在民进党几大弊案发生后,罗的支持度不断下滑,与周的差距再度拉开。作为选举老手的罗文嘉向“旧民进党”开炮,切割与陈水扁及民进党的关系,喊出自省改革口号,旨在再次激起民众对民进党改革的期待,争取在台北县胜选。

  其次,从整个民进党和长期角度看,是为了2008年选举利益及往后的政党生存与发展。今年以来,连战参访大陆、马英九高票当选党主席,让

国民党的气势大振,民意支持度呈上升态势。马英九以其清新形象在岛内刮起“马旋风”,在有关2008年大选的民调支持度上,他亦非民进党内“三王一后”所能敌。加上两岸关系的发展让民进党过去屡试不爽的操弄统“独”议题选举策略逐渐失灵,民进党内对2008年选举乃至以后党的生存和发展忧心忡忡。于是,在强烈的危机感下,很多像段宜康这样的青壮派把希望寄托在“新民进党运动”上,希望重塑民进党“清廉、改革”形象,以挽回流失的民心和选票。

  引爆岛内政治风暴

  记者:“新民进党运动”有极强的针对性,又触及了民进党内的世代和派系斗争等敏感议题,舆论评价,这一运动引爆了民进党内的政治风暴。您对此怎么看?

  专家:罗、段等人的炮火直指“使执政资源扭曲”的“府院”团队,其目标锁定陈水扁亲信、中钢董事长林文渊与前“国策顾问”陈哲男,同时影射两人背后的陈水扁和谢长廷。而吕秀莲与苏贞昌也插花似地向“行政院”开炮,甚至提出“应好好考虑内阁改组问题”。对此,“正义连线”的扁系人马和“福利国连线”的谢系人马向发起“新民进党运动”的“新潮流系”和罗文嘉猛烈回击。

  “新民进党运动”不但激起民进党派系斗争,还可能冲击到该党年底选情,并进一步加速陈水扁的“跛脚”。陈对嫡系罗文嘉“造反”非常不满。10月13日晚,陈水扁在党内座谈上公开反对“新民进党运动”所用字眼,并以过去“新国民党连线”造成国民党分裂为例,强调“历史会重演、殷鉴不远”。

  “正义连线”的扁系人马和“福利国连线”的谢系人马向发起“新民进党运动”的“新潮流系”和罗文嘉猛烈回击,抨击罗“踩着同志的肩膀自我造神”,“别再幻想用区分新、旧民进党来挽救选情”。

  鉴于内讧愈演愈烈,“新民进党运动”很快就被高层强令“消音”。10月15日,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在陈水扁授意下主持召开“大和解”会议,要求“新民进党”这一名词不得再提。

  自省决心令人怀疑

  记者:“新民进党运动”对民进党、对县市长选举的竞争格局及岛内政局的发展,将有什么影响?这一运动是否有继续下去的可能?

  专家:虽然“新民进党运动”已经被高层喊停,但民进党内在普遍的危机感下要求自省改革的声音开始增强,并就此达成一定共识。10月9日,苏贞昌提出“啄木鸟和青蛙论”,声明党需要啄木鸟“揪出背离理想的蛀虫”,需要更多的青蛙“为改革大鸣大放”。17日,民进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柯建铭邀集各派系要角开会敲定未来10项改革议题,除陈水扁宣布的“第二阶段金融改革”等6项改革外,还加上了检讨酬庸职务薪资、官股分红、退休官员领双薪及“立院”改革等4项内容,要求自我权力约束的意图非常明显。

  目前的“新民进党运动”应该说还处在鸣放阶段,尚难以确切预测和评估其未来走向和影响。初步看来,它对民进党是一把双刃剑。民进党内对“旧民进党”的批评正好印证了国民党的抨击,反倒迎合了国民党年底的选举策略,而内斗也耗损了民进党自身的力量并引起民众进一步的反感。民进党内对“自省自救”有一定共识,这是“新民进党运动”可能继续下去的有利条件。但“自清运动”不可避免会触及民进党上台后千丝万缕的政商关系,伤害到若干人的切身利益,加速陈水扁的“跛脚”,因此民进党到底有多少“自省”的能力和决心令人存疑。

  专家 冷波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助理研究员 记者 王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