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7:05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全面总结了我省“十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十一五”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建议》是在省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光春同志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建议》广泛征求了各省辖市、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省七次党代会代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前提和依据。《建议》简要回顾了我省“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认为“十五”时期,是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城乡整体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时期。做出这样的判断,是符合我省近几年发展实际的。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质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初步预计,我省生产总值今年将突破10000亿元,与“九五”末相比绝对量增加了5000多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突破500亿元,比“九五”末增加250亿元左右。在总量增加的同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比“九五”末提高4.2个百分点。农业两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工业精深加工能力增强,产品链条逐步拉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500公里、发电装机突破2800万千瓦,分别增长4倍和1倍;城镇化水平提高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600元和2706元,比“九五”末增加3478元和721元。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我省“十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就,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有五点比较深刻的体会:一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持之以恒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是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四是牢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五是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重点工作,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建议》还分析了“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指出今后五年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大环境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贸易投资更加活跃,有利于我省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宏观政策看,国家积极促进中部崛起,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业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自身条件看,我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储蓄水平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市场潜力巨大,为我们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将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一是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重。在产业结构上,我省一产比重偏高,高出全国3个多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在投资与消费结构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二是社会就业压力大。我省城镇化率仍然比全国低10个多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加上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我省现有的工业结构以初级加工业为主,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高达60%左右,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70%以上,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四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外向度很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外开放有了积极进展。但总体看,我省经济的外向度仍然很低,外贸依存度仅为6.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我们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我省将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全国和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珍惜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巩固和保持“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关于“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河南实际,《建议》提出了我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与以往相比,《建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省“十一五”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建议》全部内容的“灵魂”。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的特征也比较明显,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与以往相比,“十一五”期间,《建议》在注重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在注重总量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目标,特别强调了民生、人文、资源、环境、农村等薄弱环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在总体目标上,明确提出要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河南要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是胡锦涛总书记今年视察我省时提出的明确要求,这一目标完全符合我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从现状看,我省的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储蓄存款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中部地区多是位居第一。2004年,按国家统计局现行统计口径,我省GDP已达8815亿元,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都是靠前的。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质量,我省经济都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

  (三)在工作部署上,确定要坚持六条基本原则。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实现中原崛起的保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推动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长期任务;深化改革开放,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的源泉。这六条原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既是对未来五年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指明了我省今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建议》提出的一些主要发展目标既是积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里就几个综合指标作一些说明。一是《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速初步测算为11.4%,尤其是后两年,经济增长都在13.5%以上,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提出10%左右的增长速度,有利于各方面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上。实际工作中完成这一目标,应该说是留有余地的。二是《建议》提出,到“十一五”末人均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一番。按照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中经济年均增长8.6%以上的速度测算,2009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可以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根据《建议》中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6‰测算,2007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翻番目标就可以实现,这比我省小康规划目标要求提前2年,比国家提出的201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提前3年。三是《建议》提出,到“十一五”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这比中央提出的目标略高一些。主要考虑是:我省是资源大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同时,我省经济增长比较粗放,各方面节约资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很大。只要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侧重说明几个重点方面: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突出亮点,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水平低,城乡差距有拉大之势。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慢的地区都是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地区,社会事业的落后也突出表现为农村社会事业的落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艰巨的任务和亟待破解的难题,是对我们党执政水平的重大检验。我省是农业大省,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完全符合河南实际,甚至更具有针对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十一五”时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建议》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特别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探索总结,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二)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是我省“三化”的核心,加快工业化的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议》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议》着眼于提升我省工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确提出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基地、能源基地。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七个支柱产业,即食品工业、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业、有色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装备工业等支柱产业,同时努力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培育一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这些目标从我省比较优势出发,既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也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从增强发展后劲来讲,我省还要继续高度重视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优化煤炭资源配置,发展大型火电高效机组;建设南水北调受水区配套工程、黄河标准化堤防和淮河治理工程,抓紧已开工的水库项目建设,争取再新开工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提升交通整体水平,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交通区位新优势;加强资源勘探、整合以及省外资源基地建设,促进矿产资源的高效、清洁、综合和循环利用。

  (三)以城镇化为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省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省人口基数大,加快城镇化进程,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消除体制障碍、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上。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等配套改革,完善农民工住房供给、子女上学等政策措施,强化城市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把中原城市群发展作为加快城镇化的重点,是符合我省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从国际经验看,城市群已经成为主导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主要载体,而我省缺乏的正是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从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看,该区域城市密布、人口聚集、经济联系紧密、互补性强,走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国家要求和支持重点看,中原城市群最有条件发展成为中央《建议》提出的“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建议》明确指出,要站在加快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通过一系列措施,密切各市之间的联系,着力发展郑汴洛工业走廊,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进程,推动中原城市群发展。当然,中原城市群发展是一个长期任务,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突出近期发展重点,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力争在“十一五”打好基础、取得突破。

  与中原城市群相互依托的其他省辖市,在中原崛起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市都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各自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纳更多的人口,发展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或辐射周边的地区性中心城市。特别是沿边各省辖市,要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努力形成与中原城市群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格局。我省县域经济已占经济总量的近70%,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五年,要继续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一部分目前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县级市,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等城市人口比重较大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发展道路。目前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是国内先进水平的2.1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至5倍,如果不改变这种消耗过高的经济增长模式,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我省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元后,经济增幅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是100多亿元,这么大的经济规模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支撑,资源消耗的强度将进一步增大,资源趋紧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环境容量更不乐观,淮河、海河、黄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一些地区的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有的已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如果不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将直接影响“十一五”目标的完成,也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建议》强调,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从推进科技进步、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物质消耗,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继续推进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需要强调指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系长远,各地区各部门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二十多年来,我省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实现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同样必须依靠改革开放。目前,我省的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不仅任务繁重,而且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必须坚定信心,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必须紧紧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对于供水、供暖、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要进一步放宽非公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要不断完善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创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经济外向度低,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各级政府都要重视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工作,创新招商机制,加大引资力度,拓宽用资领域,加强对外商的服务,以大型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要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我省的出口规模和水平。要抓紧研究制定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促使我省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要加大对东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东部产业向我省转移。鼓励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加工企业到中西部建立资源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把我省建成交通通信、商贸物流、生产要素集散中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枢纽。

  (六)坚持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我省综合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科技总体水平明显偏低,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强。面对新的竞争、新的挑战,我们要特别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集中力量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科技市场,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新路子。

  从根本上说,提升科技水平,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更多更好地培养经济建设所需人才。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既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更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法制环境,切实吸引和用好人才。

  (七)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和谐,既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议》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一是要努力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矛盾排查调处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二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基础,也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比任何省市都大。因此,必须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力求把失业率控制在适当水平。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工伤、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同时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在有条件的农村积极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财政要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四是提高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置于首位,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建议》在第十部分专门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方面都很重要,既是“十一五”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政治保障。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进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会上,希望与会同志认真讨论,以大家的智慧共同修改好《建议》。会后,各地要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这次全会精神,抓紧制定本地的“十一五”规划。在谋划“十一五”发展时,各地确立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既要积极创新、主动进取,又要实事求是、符合本地实际;既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重视统筹协调发展;要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在指标上盲目攀比,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要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切实在抓重点和抓落实上下功夫。“十一五”期间的目标和重点一旦确定,就要有紧迫感,从“十一五”的第一年抓起、从每一项重点工作着手,开好局、起好步,为后几年发展打好基础。

  同志们,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目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顺利实现我省“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