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间艺人摆摊像“打游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7:51 南京晨报

  这几天的热线中,记者发现昔日夫子庙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汇集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那么如今,他们又在何方?昨日,记者采访了4位手工艺人。

  糖画艺人王永亮

  摆个地摊要东躲西藏

  年龄:37岁心声:“下一个摊点在哪里?我不知道。我现在最大的希心愿就是有个地方摆摊,专心做我喜欢的糖画”

  采访王永亮,颇费周折。昨日下午1时许,快到约定地点时,突然接到他的电话,重新确定见面地点,于是,记者只得迅速赶去,因为王永亮说执法人员经常来,他随时可能撤离。

  “我要龙,我要2个棒棒糖……”在莫愁路的一所小学门口,王永亮被一群孩子包围,身旁的小明炉上熬着糖稀,色泽晶亮、浓香扑鼻,王永亮坐在约半米高的木箱边,舀起一勺糖汁,手腕轻轻发力,粘稠的糖汁就随着他灵活的手势蜿蜒而下,不到半分钟,石案上就凝结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围观者不禁拍手叫好。“这是一笔成花的绝技。”王永亮的口气里带着方言。

  王永亮介绍,他是淮安人,十二三岁就拜师学艺了。1984年,15岁的他和师傅挑着糖担从淮安楚州来南京讨生活。聪明伶俐的王永亮边卖边学,很快就掌握了“一笔成花”的技艺。师徒俩走街串巷,到哪儿都围了一大群小孩。第二年,王永亮独自挑着糖担来到南京。一晃,就是20年……

  “没固定摊点,现在整天都在打游击!”王永亮无奈地介绍,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固定的摊点,市容人员见他摆摊就赶,每次摆摊都冒着很大风险,生意挑子已被没收六七套了,每次都要交100块钱,“一个月才挣500块钱呀!”无奈,他只好在附近的工地上打打零工。

  新闻链接:糖画中国窗同工艺中遗留下来的不多的绝技,就是以糖做成的画,亦糖亦画,可观可食,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糖画,又称“糖影儿”、“糖饼儿”,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微雕艺人罗兰

  “遗憾的艺术”要成遗憾

  年龄:45岁心声:“因一刀下去,刻坏就不能更改,微雕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即便如此,还可以抹平重来,但一旦手艺遗失,将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昨日上午,在总统府民间艺术馆罗兰微雕创作室,罗兰正在专心雕刻,面前摆满了作品,皆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罗兰是著名微雕艺术家罗彪的女儿,十岁从父学艺。1996年,从新佳宁无线电厂下岗后,她就专职从事微雕创作,以前的爱好也成了谋生的手段。30年来,她创作的微雕作品别具一格,力作《清明上河图》享誉中外。1999年,被列入《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现为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特聘高级书画师,中国艺术协会会员。

  虽然曾有三四人想拜师学艺,但40多岁的罗兰依然没有传人。“一般都是传给子女的,但上高三的儿子对此没兴趣,现在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无私地传给一个外人,就等于砸自己的饭碗,再说学这需要一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最好从小开始……”罗兰无奈地说,“我不想父辈的手艺失传,但也不知怎么办,但我会坚持下去,静下心来做几件精品,尽可能地展现微雕的价值……”

  新闻链接:微雕

  兴起于近代的一门民间艺术。旧时,在夫子庙曾有过展出,艺人靠门票为生。解放后,江西民间艺人罗彪来南京定居,并专攻微雕艺术,使夫子庙地区不但有了经常的微雕展览,还有了自己的艺术家。1962年,夫子庙展出罗彪的52件作品,引起极大反响,节假日,来参观者皆要排长队。

  剪纸艺人张林娣老手艺墙里开花墙外香

  年龄:46岁心声:“我想办个学校,让更过的人了解剪纸,把这项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张林娣,出生于南京乌衣巷,祖传四代剪纸,父亲是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张吉根,十岁就开始学艺,现为中国剪纸协会会员,国际工艺美术大师。1990年至1996年,在夫子庙西市从事剪纸,后来搬到总统府,但近年来,忙于国际交流,一直在外面奔波,店铺一般由侄儿照看。

  “我现在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剪纸方面主要搞设计,不做为养家糊口的工具了,不像以前。”张林娣介绍,拜师的人一直很多,她也很想传授,但由于长年在国外跑,怕误人子弟,都婉言拒绝了。“学剪纸难度很大,单手剪一般要学上10年,”张介绍,儿子在国外上学,她现在惟一的传人是侄儿,不过只学了六七年,设计方面还有待加强。

  说起办学校,张林娣说,还只是个设想,作为个人来说,面临的困难太多。此外,她还想编写一本教材,广泛推广剪纸。

  新闻链接:秦淮剪纸

  历史悠久,据说早在六朝时期,夫子庙一带即有剪纸,主要是妇女在民俗活动中用于装饰美化。后来,走进坊里,逐渐普及。旧时,夫子庙一带有店铺卖用于绣在鞋上、帽上、衣上的各色花样。民国时期,出现专门剪纸艺人。流传至今的是张家派,已传至4代。

  灯彩艺人顾业亮

  灯彩产业化遭遇不理解

  年龄:43岁心声:“我最大的心愿是在夫子庙办灯彩艺术馆,通过我的努力,宏扬民间艺术,保存发扬秦淮文化”

  提起灯彩和他的夫子庙工艺彩灯艺术中心,顾业亮很自豪,他同大成殿共同承办的灯会,一年比一年精彩;金陵饭店、玄武饭店、金鹰商厦等大型宾馆留下过他的“灯影”;十运会的灯彩道具,也出自其之手……尽管很辉煌,可顾业亮依然没传人,“因为扎灯太苦了,没人愿学!”

  “十来岁我就开始扎灯,天冷,手上的冻疮到夏天才能好,”出生于夫子庙的顾业亮回忆,那时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就开始扎彩灯卖钱,最多的是荷花灯。后来,成为著名灯彩艺人李桂生的关门弟子,誉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承包了夫子庙工艺彩灯厂,把灯彩动手工作坊推向市场。

  这种做法,却遭到了一些老艺人的质疑,他们认为其脱离了民间艺术的传统,对此,顾业亮一直在坚持。

  新闻链接:灯彩

  自东吴、东晋以来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20年代末以前,灯市集中于评事街一带,后到夫子庙地区,扎灯的艺人也多散居在这一带。灯彩的品种,主要有花灯、动物灯、宫灯、壁灯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