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定价没谱包装无度何时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8:05 东方网-文汇报

  白烨

  ●图书的定价,目前没有定规,有的只是行业内部的通行惯例。但这种约定俗成的内在规矩,在近年的图书出版中被逐渐打破,许多图书在定价上多是就高不就低,能定多高就定多高,让人实在看不懂

  ●我们的图书装帧形式在这些年不断花样翻新,而与此不成正比的,恰恰是书的内容的稀薄与品位的低俗,被人们称为“粗粮精作”。这样一些远离了图书的本义、已把书做得不像书而像贵重礼物的“精品”,肯定与一般的读者无缘

  ●图书定价不能只靠惯例,乱拍脑袋,必须要制定一个行业的规定或国家的标准;图书的装帧与包装,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制定一个行业的规定或国家的标准。有了规矩规定,出版者才会在这些方面有所遵循,有所畏忌,出版的管理者也才能有所依凭地进行管理,读者也能够以此进行应有的监督

  这些年来,我国的图书出版在新旧体制的交错与碰撞之中,深化改革,更新思路,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也毋庸讳言,图书出版这个行业在不断进取之中,时常陷入要“社会效益”还是要“经济效益”的两难境地,因而也不时地显露出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形成了某种严重的倾向,比如定价没谱、包装无度,这些现象的愈演愈烈,以及背后掩藏的只追求最大利润、不顾及读者利益的做法,显然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有关方面的关注了。

  图书的定价,目前没有定规,有的只是行业内部的通行惯例。一般情况下,图书是按照开本的印张定价的。前些年,图书定价大致上是一个印张(32开)1元多钱,近几年逐步稳定在2元钱上下,如果换算成字数计算,大致上约合10万字10元钱;另有学术类著作,因印数较少可采取成本定价方式,即在定价上可高于一般的图书;还有一些带图的尤其是彩印的书籍,因制版、用纸的成本较高,定价也一般偏高。但这种约定俗成的内在规矩,在近年的图书出版中被逐渐打破,许多图书在定价上多是就高不就低,能定多高就定多高,让人实在看不懂了。

  即以最近行销于市的一些经济管理类图书为例,定价之高很令人惊异。一本书名为《战略地图》的讲经济管理战略的书,40万字,370页,定价定到了55元;一本讲企业经营的图书《变革》,17印张,24万字,定价为42元;经济管理方面一位专家所著的《大易管理》、《管理思维》,两本书字数均在30万字以内,印张不足20个,却都定价为49元;如果按印张合计,一个印张约合3元左右。这种高定价的风潮,也影响到了其他类图书的定价向上攀升,在少儿类图书、教辅类图书中则更为严重。一些出版者用高定价、低折扣的做法,既保住自己的出版利润,又给发行者进而让利,以便扩大图书的销售,结果就把涨价的负担全盘转嫁给了读者。

  与这种图书的高定价相联系的,是图书的怪异包装与奢华装帧大行其道。怪异包装的例子,一是一些流行图书的颠倒印制与正反阅读,某出版社出版的徐熙媛、徐熙娣的一套图册,从这边看是徐熙媛部分,倒过来再看,则是徐熙娣的部分,书的封面印有“惟恐天下不美,让我颠倒众生”的广告语,难道这种颠倒印制和颠倒阅读就能“颠倒众生”吗?还有某出版社的一本书,封面与封底各外加一个三角纸卡,之间又用一条红带子系结,要看书先要解带,看完书又要系带。这种怪异的出新包装,与其说是给图书添色彩,不如说是给读者找麻烦。还有一种现象,近年的图书不断追求大开本,先是流行大32开,现在又流行小16开,书跟书都很难放到一起;有的虽然开本很大,但版心其实很小,纯粹就是为了撑印张、涨定价。

  至于一些书籍的设计、印制、包装之奢华,就更加令人瞠目。比如古籍名著方面,有《论语》的丝织珍藏版;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孙子兵法》的丝绸珍藏版,定价都在3000元左右。《孙子兵法》还由两家出版社分别推出了黄金珍藏版,还有《金刚经》、《道德经》的黄金版,并都申明其黄金纯度在99.99%以上。有的黄金版图书还在介绍中声称:“有创意的高附加值使这部名著的文化含金量不断增值。”但人们从中看不到任何真正的“创意”,有的只是借“古人”和“名人”而猎取暴利的贪心。这种比肩接踵的“金书”,着实让人疑虑:我们在图书出版上得以赢人的是凭靠书的内容价值,还是依仗书的形式包装?或者说我们在出版上的与时俱进,是着眼于文化积累上的大义,还是着眼于外在形式上的小技?事实上,我们的图书装帧形式在这些年不断花样翻新,而与此不成正比的,恰恰是书的内容的稀薄与品位的低俗,被人们称为“粗粮精作”。这样一些远离了图书的本义、已把书做得不像书而像贵重礼物的“精品”,肯定与一般的读者无缘,也与经费有限的图书馆无缘,谁去购买,谁在收藏,实在是个难解的谜。

  图书出版中的这些现象,虽属个别现象,但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郑重而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规范出版行为,加强出版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比如,我们的出版部门如何亲近读者、服务社会,而不是远离读者、疏离社会;如何着眼长远、打造品牌,而不是急功近利,只追逐经济效益;我们的出版管理机构,是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只管书号、选题,还是面向越来越市场化的出版现实,用符合市场规律的相关法规去规范出版行为,用奖优罚劣的政策去引导出版走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定,难以规范。眼下一个紧要的问题是,图书定价不能只靠惯例,乱拍脑袋,必须要制定一个行业的规定或国家的标准;图书的装帧与包装,也不能随心所欲,无规无矩,也必须要制定一个行业的规定或国家的标准。有了规矩规定,出版者才会在这些方面有所遵循,有所畏忌,出版的管理者也才能有所依凭地进行管理,读者也能够以此进行应有的监督。与此相应的问题还有,现在的图书税收,不管什么书都是一个尺度,这在看来公正中又包含着某种不公正;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办法是利用税收的杠杆,对那些有原创价值和文化积累意义的图书放宽生存空间,甚至在政策上和经济上予以一定的扶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