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手机啊手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9:09 解放日报

  手机的“中国式奢侈”

  当忘带手机的都市人产生被世界遗忘的恐惧,当三四个月就换一部手机的“瘾君子”频频出现,当铂金做壳、宝石磨屏的手机卖出21万元天价———

  我们都清楚看到,手机消费日益从需求走向欲望,走向“中国式奢侈”。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去年上半年,我国平均每年淘汰近7000万部手机,与之相伴的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恼人的电子垃圾。我们期待:我国的电子消费最终能够回归理性,让似乎渐行渐远的“艰苦朴素”,重植人们心中……

  一个月就换一部?

  “我刚买了房子,每月要还2000多元的房贷,虽然手头不宽裕,但我还是买了那款手机,虽然贵点,但功能一流,为了它我攒了大半年的钱,几乎要没钱吃饭了。”

  小余,银行职员,每月不到4000元的工资加上房贷在大城市生活绝不能称得上宽裕。他不清楚攒半年多钱花5000多块买个新款手机算不算值:“我也不是没手机,家里还有两部不用的,加上这次换下来的就3部了,可是这款确实很棒,同事们都说好。”小余不失时机地拿出他“血汗钱”换来的华贵手机,四处摄了一下像,然后向记者展示较清晰的图像。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孙元明认为,从现状看,手机早已不只是通话工具,它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性,比如地位、身份、品位和格调。

  有人把独具特色的穷慷慨、穷大方戏称为“中国式奢侈”,这是一个令人汗颜、叫人警醒的概括。“澳大利亚学生用的手机看起来比较像国内三四年前的,有的手机笨重得像‘大哥大’似的。”刚从墨尔本大学毕业回国的谭悦告诉记者,澳洲学生都很惊讶中国留学生怎么那么有钱。在很大一部分有钱的华人学生眼里,手机算是很小的奢侈品,最夸张的学生,一个月就要换一部。

  “不过很悲哀,这种做法没得到当地人的尊敬,反而破坏了学生应有的朴素、踏实的形象。”谭悦告诉记者,国外学生18岁以后都要自己养自己,花的也是自己打工挣的钱,所以非常不理解靠家人给钱换手机、换车的中国学生。

  手机旧了没面子?

  “客人买手机,问得最多的是:有MP3吗、能摄像吗、有什么游戏?一般看重的是这些附加功能。”手机通讯业人士刘先生告诉记者,从2002年第一款摄像头手机面市到今天,仅3年时间,我国的手机市场品牌、机型、功能更新迅猛。

  “欧美一些国家比较偏重实用性,手机就是通话工具的一种,样子并不很重要。我们国家和日本、韩国对手机的市场定位较一致:时尚消费品。所以产品研发自然很重视附加功能、外观是否吸引眼球等。”刘先生表示,现在手机消费群体的价值取向已和3年前有了很大改变,“手机坏了”早已不是淘汰手机的唯一理由,“不喜欢了、没法照相、不能听歌、有点旧,很没面子……理由太多了。”

  当奢侈的消费理念遇上唯利的市场定位,结果可想而知。赛迪网的调查显示中国近6成的用户有换机需求。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比较敏感的客户半年左右换一次,半年至一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8%,一年至两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4%。从彩屏、和弦、无线上网、数码拍照到MP3,每一个噱头十足的新功能都带来一个新“换机时代”。

  “用进废退”是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观点,显然它在手机市场上失灵了。在四通公司工作同样从事通讯行业的徐峰,比较抵制频繁换手机的行为。他认为,这种不成熟的消费理念已经造成了手机市场严重的功能浪费。

  “试想一下,你在买手机时曾那么在意的‘特殊’功能,有多少从未使用过?有段时间,手机上网功能作为最引人的卖点帮手机卖出了很高的价码,但许多用户直到手机报废也没用过一次,还有相当多的用户担心费钱像躲‘雷区’似的躲上网键,这不是很可笑吗!”

  请思量社会责任!

  资料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手机用户数量直逼3亿户;50%的用户在一年到两年之间更换手机,而有近20%的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更换一部手机;加上由于规格不统一,充电器、电池等手机零配件很少能重复使用的市场现状,造成资源惊人浪费。

  目前只有少数几款机型的充电器可以通用,此外的绝大多数的手机和充电器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换句话说,换一部手机,就意味着抛弃一套电池和充电器,即使是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的手机之间也是如此。

  若按平均每个用户每3年更换一次手机的保守频率,每部手机一般都配有两块电池和一个充电器来算,我国每年就有2亿块手机电池和1亿个手机充电器变为垃圾。

  大部分人一般不会把不用的手机扫地出门,这就造成了大量“遗弃手机”分散、闲置在许多家庭中。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长此以往,便积下了消费行为“雪崩”的隐患,比如环保问题的爆发。

  环保专家王小明表示,充电器、锂电池里面的铜、铝、塑料等有色金属不能在环境中自然分解,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但目前我国的“固废条例”中还没有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做出明确规定。

  “另外,废弃手机中含有金、铜、硅等高价质贵重金属,在没有正确有效的电子产品回收措施、回收渠道前,大量的财富就会这样被白白浪费。”

  有关部门作过一个“人们如何处理淘汰的手机”的在线调查,主办方共收到有效问卷11491份。调查结果显示,低价卖出、闲置、当废品扔掉是三种主要的处理方式。孙元明认为,只有当中国手机市场的消费者真正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自身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手机市场的“非理性”定位。

  (新华社记者 张淼淼 朱薇)

  一部手机一万元———沪上手机市场一探

  南京路步行街圣德娜商厦5楼,迪信通手机城。一圈看下来,居多的价位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4000元以上也有不多几款,最贵一款是上市已一年的索爱P910,5680元。售货员告诉记者,这款手机支持手写输入,有30万像素摄像头、音乐播放器和多款游戏,刚上市时得要8000多元呢。

  ———“不过,再贵也一直有人买,挺火的。”

  大厅内,4名顾客留意的手机价位都在2000元左右,二十出头的张先生笑着说:“这里是走大众化路线的,卖的手机都不算贵,我去过淮海路的赛博数码广场,那里才贵呢,说是针对时尚、高端的消费群。”售货员小陈坦承,他自己用的手机就在赛博买的,三星的,因为托了关系,买价比5000多元市场价便宜了1000多,但他还是后悔了。

  ———“我原来那个手机也蛮好用的,就嫌它不是彩屏的,扔了。现在这个,功能是一应俱全,就是平常都不太用得着。”

  刚出迪信通手机城,迎面,一张广告单直递面前,正是对面“协亨手机连锁店”的。一看,广告单上惊现:“8988元”的“至尊精品”。上面说,这款刚刚到货的诺基亚8800,不仅具备现今各种时尚功能“彩屏、50万像素摄像头、蓝牙接口、MP3播放器”,竟还“采用精钢机身”,难怪价格不菲。走进店里去看看,还有更贵的,9588元的LG960,全店最高价。售货员很殷勤,拿出手机向记者演示:“看,这个机身可以转180度,拍照像素要500万呢。年轻人用这最炫啦!”问题是,这么贵,有人买吗?

  ———“有,当然有,一直有!”

  警惕心理暗影

  不用看更多的市场了,这种手机“中国式奢侈”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存在。

  现象背后,一种普遍的心理暗影,值得警惕。

  一个打电话的工具,有什么必要非得用铂金做壳、宝石磨屏?难道用这样的手机说出来的话,字字珠玑?

  无非就是,像那样一些人总爱戴个大大的金戒指、套条粗粗的金项链,是为了露富。这当然无可厚非。有富爱露,谁管得着。

  只是,确实有这么富吗?

  而且,当这种行为成为普遍的大众跟风,并造成大量的浪费与污染时,难道不该想一想?

  当年国产手机势微,在洋品牌前几无立足之地,后来就是在某国产品牌推出一款镶嵌宝石的手机后,终于吸引来众多国人的目光,一扭乾坤。

  为什么叫“中国式奢侈”?就是因为国外手机也有贵的,可人家的贵,不是贵在这种镶镶嵌嵌的浅层表面花哨上。

  正如德国的实业家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一书中所说:如果一部手机,是因其先进的技术、超值的功能而昂贵,那么这就是需要倡导的新式奢侈;相反,如果一部手机不是因此,而是因为套上嵌有钻石的黄金外壳而昂贵,那么这就是令人憎恶的旧式奢侈。

  2002年底,彩屏热狂飙掀起,这是最明显的“为彩屏而彩屏”。所谓的那些在线视频观看文件等功能,至今,国内的网络条件也还远远达不到。

  还有,明明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家用足够,但是商家非要开发出600万像素的手机拍照。而最早在197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的马丁·库珀,在手机发明30周年纪念日上坦然表示:“手机的那些最原始、最基本问题如断线、通话不畅等,至今尚未解决。”

  可怜多少人,曾经或至今以为,在许多地方收不到信号是因为手机不够昂贵。

  10月27日,新华社消息:奥克斯企业公布中国手机成本白皮书,称无论多高档的手机,其成本不会超过2000元人民币!企业老总慨叹:“某些洋品牌之所以能赚到暴利,是因为还有许多人喜欢靠高价位来炫耀身份。手机不该继续披着‘贵族’的外衣赚取惊人暴利……”

  当手机已然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大倡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请别忘了,手机那一份本真的应有功能,以及我们应有的那一份理性。

  (本报记者 林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