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9:15 黑龙江日报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延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面准确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
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头等大事。

  一、充分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

  1、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无可争辩的巨大成就,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制度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初步确立,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投资、价格、土地管理等领域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三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发展理念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重要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战略的指导意义。十六届五中全会正是在这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为全面总结“十五”时期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谋划我们国家新一轮发展思路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2、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突出表现为既是我国的“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首先,“十一五”时期正处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和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是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快速增加;四是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五是有稳定充裕的资本来源。同时,我们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我国将继续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二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发展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三是对外依存度过高;四是投资效益过低;五是就业压力继续增大。这些问题和挑战说到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及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反映。十六届五中全会正是为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完成这些新的任务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3、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并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是指导我国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建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时代的角度,精辟概括了“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主要表现在:一是从“计划”到“规划”,“十一五”规划建议表现出具有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领的鲜明特征。与过去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的是,第十一个“五年”由“计划”变成了“规划”。“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规划”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一字之差”,传递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第一,凸显中央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第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第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二是在所处历史阶段上,“十一五”规划建议表现出具有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领的鲜明特征。“十一五”规划建议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又不够完善的体制背景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背景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建议既充分继承了前一阶段良好发展势头,又为后10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体现了“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既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给人民以希望,给市场以良好的预期,又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发展阶段和各种瓶颈约束的条件,充分估计各种不确定因素,使规划建议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三是在奋斗目标上,“十一五”规划建议表现出具有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领的鲜明特征。“十一五”规划建议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建议提出的七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既反映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愿望,更体现了正视问题,科学发展的要求;既提出了经济发展目标,更突出了自主创新、资源环境、改革开放、社会和谐、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目标;既提出了战略性、方向性的目标,也提出了两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既从产出方面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指标,也从投入方面提出了约束性强的能耗指标,表明我们党驾驭推动发展的能力更加成熟和理性。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基本精神

  “十一五”规划建议,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规划建议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在党的正式文献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新举措,是我们党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又一伟大成果。规划建议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24个字是贯穿于建议始终的基本精神。“十一五”期间我国要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核心和灵魂,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学习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强调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吸收了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都是以发展来贯穿的。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以及他们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一系列理论观点,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他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没有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积累,没有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功实践,科学发展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议通篇都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建议从“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议立足科学发展,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着力自主创新,明确了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了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针对促进社会和谐,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建议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建议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六个必须”的重要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议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建议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

  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和澄清出现一些模糊认识。要防止和澄清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模糊认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等于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防止和澄清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西方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或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模糊认识,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虽然借鉴吸收了西方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是与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是一种唯物史观,后者是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是一种唯心史观;要防止和澄清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完全否定原来的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的模糊认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把GDP作为衡量发展成败的唯一指标,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但也应该看到,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的重要标志。没有GDP的增长,就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其他发展,等等。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一条主线。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其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这是“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一大亮点和特点。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在“十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但总体来看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科学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成不了贸易强国,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一是要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二是要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在科技发展上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的领域和关键性的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要大力推进集成创新,促进信息、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重要产业跨越发展;四是要努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后发优势,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五是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国家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通过财政税收等一些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技术进入企业,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3、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突出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发展,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建议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贯穿建议的又一基本思路和鲜明特点。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制约:一是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未理顺,市场环境驱动市场主体采取粗放增长的市场行为;二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到位和资源价格不合理,企业技术创新和资源节约的动力不足;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行政必然过多地干预企业投资经营活动;四是财税体制不健全,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引发一些地方盲目攀比,盲目扩大投资,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些体制机制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后劲。“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在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强化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形成新的利益导向环境,使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主体的行为,切实转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来,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建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构造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要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形成利益协调一致的经济调节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建议要实现的根本目的,也是贯穿建议的又一基本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又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都可能凸显。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很难有经济的平稳发展。我们既要着眼长远,积极推进,又要立足国情,针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地做好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的各项工作。“十一五”规划建议对“十一五”时期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1234,即:健全“一个社会管理格局”,加强“两个基础建设”,完善“三个机制”,把握“四个着力点”。健全“一个社会管理格局”,就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两个基础建设”,就是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完善“三个机制”,就是完善社会纠纷调处和社会利益协调、社会预警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等机制;把握“四个着力点”就是把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等四个着力点。针对当前我国日益突出的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十一五”规划建议特别强调,“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三、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1、提高认识,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全党的头等大事。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对于研究谋划好我省“十一五”时期发展思路,编制执行好我省“十一五”规划,对于统一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振奋精神,增强发展意识,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把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我们宣传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要主动肩负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责任,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

  2、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深入研究十六届五中全会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会制定并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在指导我国下一个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上作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对于我们省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实施我们省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要深入研究我国特别是我省在“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制定和谋划好我们省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指导方针和根本要求,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政策、环保产业政策、装备工业扶持政策,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省新能源、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深入研究如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我省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要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帮扶方式和中央政府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支持力度等有利条件,加快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入研究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龙江;要深入研究如何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我省市场化的程度;要深入研究如何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重点,努力提高我省居民的收入水平,关注与居民消费相关的住房、汽车、家电、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要深入研究如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特别是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深入研究如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进我们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等等。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有关经济工作部门的同志要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整合资源、合力攻关,力争拿出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3、全面准确,扎实深入,注重实效,搞好理论宣传。我们的理论宣传要紧密结合我国特别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展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新观点、新举措,有针对性地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说实话、讲实情,既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又深入阐释、入情入理。宣传要把握好度,留有余地,既要把成绩讲充分,鼓舞人心,又要实事求是,不说过头话,引导干部群众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改进作风文风,创新宣传形式方式。用事实说话、典型说话,深入浅出,入脑入心,努力增强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各地各单位要召开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举办研讨班、培训班,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坛、论坛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全会精神。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主导作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理论阵地要迅速开辟专栏专版和专题节目,采取领导干部和专家访谈等形式,集中一段时间,刊载播发宣传阐释文章和节目,推动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把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把全会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与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把人民群众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凝聚到实现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

  (黑龙江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