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网络一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9:26 南方日报

  帖主:迟福林《不能不负责任地指责改革》

  从去年开始,有的学者对市场化改革提出质疑,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在我国,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否定市场化改革,将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反思改革,但不能不加分析、不负责地把各种问题归到改革上。

  ——摘自中国改革论坛

  帖主:银色黎明《考公务员:“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

  当下社会的公务员热,正折射着如今社会某种创富能力的衰退,因为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不是进入社会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分配”和“分享”。毋庸讳言,这是传统“官本位”和现实“权本位”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庸俗化和涣散化的结果——理智的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以制度安排矫正这种慵懒、不健康的价值取向,更多地把他们推向创富领域,更多地选拔具备公共精神的人。

  ——摘自凯迪网络猫眼看人

  帖主:仲达《由“改造国民性”到反思“人性”——从鲁迅到邓晓芒》

  鲁迅对国民性劣根的认识是清醒的,然而他却无力深究这一思路并向前开掘。有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改革的进程,当代中国人便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事实却是,经济发展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人的素质本身还得人自己去努力提高。这些说法,都是遇难而退的讨巧说法,不足为驳,此种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素质太低,自我反思能力太低,纯粹知识分子的人数太少。

  邓晓芒先生认为,当下我们所面临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一百年来刚刚接触西方文化时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是从层次上更深入一些,不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不再只是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而主要是学习西方那些人文性的东西,如对人性的思考,对精神彼岸的追求等等,在邓晓芒先生敏锐的眼光看来,这些东西看起来一点也不实用,但却正是那些实用的典章制度得以运行的条件。

  ——摘自天涯社区关天茶舍

  帖主:芥末《谁是主流经济学家》

  社会学家丁学良说,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按照我的理解,这话里面有两层意思,值得说一说。其一,丁学良不是学经济的,属于门外汉讲话,有点直;其二,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就是标准,只是个说法而已。至于在中国,什么是主流,或许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些媒体只看见“主流”两字,而不想搞清事情真相,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经济学家并不重要,市场才是重要的。而捍卫一个竞争有序的“学者市场”,淘汰滥竽充数者,将最终捍卫“主流”的尊严。

  ——摘自中国改革论坛

  帖主:刘擎《中国大学语文的紧急状态》

  最为鲜活的、反映学生性情的文字出现在网络论坛的“帖子”和手机短信之中,以谐谑反讽的风格而见长。的确,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但这并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成功,而是周星驰的胜利,是“大话文体”的凯旋。虽然我也时常由衷地被同学创造的各种“大话”所感染,但我们都知道,一个社会,一种文明,仅有“大话”是近乎荒诞的。

  ——摘自世纪中国论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