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发展与和谐 谋划青海“十一五”发展研讨会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9:44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11月1日至2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青海“十一五”发展研讨会在青海会议中心举行,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省政协主席、副主席,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政府秘书长,省委、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各州(地、市)委和省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征求意见稿)》和《纲要》起草小组的部分同志参加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准备充分、求真务实,既是一次高层次的理论务虚会,更是一次
谋划发展的务实会,对于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制定一个符合青海实际、统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思想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上,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青海今后五年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与和谐是青海新阶段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纲。制定“十一五”规划,研究确定青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此———

  与会同志认为,要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这一主题,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局和长远看,“十一五”必须继续抓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必须坚持扎扎实实抓生态、打基础;二是必须坚持加快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要从我省各地的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要把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与会同志提出,青海是生态大省,必须把抓生态、打基础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不可动摇,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突出抓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首先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与会同志认为,省委把确保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确保青海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十一五”的总要求,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键要坚持立足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创造青海特色。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支持与自身艰苦奋斗相结合,特色鲜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将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这既是承前启后、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阶段,又是一个比较艰难的爬坡阶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这一时期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特点,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后的发展趋势,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和措施,继而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此———

  与会同志认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省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多民族省份,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壮大经济总量;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省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切实担负起加快青海发展的历史责任,积极应对挑战,紧紧抓住每一个变化之中的发展机遇,坚定信心,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确保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与会同志提出,对我省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多民族省份,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壮大经济总量;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必须把加快工业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做大工业总量,做出产业特色,做强企业实力,做响产品品牌。加速新型工业化,前提是必须遵循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原则。解决我省存在的开发比较粗放、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的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调整和创新资源开发思路,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生产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新型产业的崛起,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持续快速发展,有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今后五年,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积极建立有利于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相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融合的新机制,着力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科技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在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对此———

  与会同志认为,对我省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历史机遇,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当前,尤其要在两个问题上提高认识,一要坚定信心,紧抓机遇,积极有所作为;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稳步推进。从省情实际出发,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二是要靠自身长期的艰苦奋斗,既要把握发展方向,也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从农民关心的事情做起,从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搞起,有计划分步骤扎实推进。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工作部署,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推进统筹,深化改革。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五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与会同志提出,全面加强农牧综合生产能力是青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内容。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农牧民和农牧区工作的中心任务,努力保持和发展“十五”期间农牧民收入增长加快的好势头。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我省农牧民增收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因此,要以现有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提升劳务输出水平。

  “十一五”时期既有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深层次问题又将进一步显露出来,正处在各种矛盾的凸现期、刑事案件的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和腐败现象的易发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为“十一五”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对此———

  与会同志认为,总结“十五”成功经验,结合中央《建议》和我省实际,要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环境,必须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存发展环境。三是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妥善调整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四是必须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各种影响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突出问题,全力推进“平安青海”建设。五是必须坚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改善党的形象,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与会同志提出,认真贯彻执行五中全会精神,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全省政法战线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要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分裂破坏活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应对各种挑战,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对此———

  与会同志认为, 要加强和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抓好不同层次的理论武装工作;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凝聚和激励各族群众共同前进;建立社会化的宣传网络;继续加强舆论引导。要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大力弘扬“五个特别”精神;深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抓好重点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切实加强宣传思想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开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提供组织保证。

  与会同志提出, 要加快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步伐,加强调研,科学编制,做好农牧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工作;转变观念,发挥优势,做好文化资源开发大文章;打造品牌,壮大实力,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整合资源,巩固成果,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营造环境,提高素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周密部署,落实到位,抓好 “五项工程”建设;总结经验,辐射带动,全面推进基层“文化中心户”建设;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开创我省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新局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文明城镇、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双拥”共建活动。(记者:赵丕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