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拉开帷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9:47 河北日报 | |||||||||
11月3日,中国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的演员在表演杂技《绸吊顶技》。 编者小语 两年一度的“国际马戏论坛”11月3日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开幕了。这个论坛云集了世界马戏界一流的精英,其中,既有叱咤风云的经理人和制作人,又有见多识广的专家与学者。论坛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平台。种种新思潮、新观念彼此碰撞,相互借鉴,必将为今后马戏与杂技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优厚的智力支持。值本届马戏论坛
【世界杂技精英石门论剑】 话题之一 “戏剧性”马戏运动 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观众对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马戏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看纯粹的马戏表演而是去欣赏富有创造性,具有主题、内容和情节以及有音乐、服装、灯光、舞蹈、编导、导演等辅助的马戏节目。戏剧性马戏运动已经成为当前马戏领域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美国火鸟艺术制作公司总裁皮特·杜宾斯基就已经认识到:无论一个技巧多么独特,多么史无前例,整个表演也不能仅仅建立在仅此的基础上,马戏表演虽然不能没有技巧和绝活,但是必须以故事情节的形式展现,表演者同时还是演员,他们需要充分展现所分演的角色之间的人物关系。 本届马戏论坛上,皮特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并以“戏剧性马戏运动”这个概念来定义当前马戏领域的这种运动。他以摩纳哥蒙特利尔CirqueduSoleil马戏团为例做了说明。他说,这个马戏团最早是由一群街头流浪儿创建的,他们结合了戏剧舞台、马戏、芭蕾舞、歌剧及音乐的元素,其中,结合音乐元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革命性的。 2005年3月25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在上海大剧院推出了中国杂技有史以来第一部杂技剧《天鹅湖》。论坛上,战士杂技团团长助理时述波介绍说,剧中第一次将杂技艺术与经典音乐和芭蕾舞三位一体地、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叙事性地以现代杂技艺术语言和东方人对经典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展开激情演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与音乐的听觉形象完美统一,创造出一个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具有强烈艺术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感观效果。 贵州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斯奇认为,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进步,随着杂技人才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深刻变化,角色、情节、意境、情绪、叙事、语言、主题等艺术美学的概念开始进入杂技人的观念之中。刘斯奇说:“杂技剧《天鹅湖》的出现与成功,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为杂技谱写了光芒四射的一页华章,标志着中国杂技艺术与歌剧、舞剧、话剧、戏曲等姊妹艺术一样,已经登上了自己艺术形式的最高台阶。” 话题之二 表现形式“多样化” 几十年前,谈论马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那个已逝的美好的岁月里,大多数马戏看上去都十分相似,几乎每一个大型的马戏团都有马、狗、猴子、狮子、老虎、大象等动物,节目一般有空中节目、地面节目,还有小丑在中间的滑稽串场。如今,我们不再只有那些单一的马戏形式,而是有形式众多的节目可供观众娱乐,“多样化”在马戏界成为一个新的术语。马戏的内涵和外延与以往相比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火鸟艺术制作公司总裁皮特给现代马戏下了个定义:现代马戏是一种在继承马戏传统的同时,发展以戏剧性、音乐性、舞美设计、歌剧性及高科技舞台设计、化妆等视觉效果为特点的新型运动。 越南马戏联合会副主席刘文福在总结世界马戏艺术发展的四大新趋势时,首先提到了马戏艺术的多样化。他说,自从上世纪80年代,马戏艺术的各个节目虽然已经达到了表演技巧的高峰,但是也无法像以前那么吸引观众了。这个事实促使世界各国的马戏演员、从事马戏艺术表演的艺术家、民间马戏团团长以及各国的艺术管理人员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吸引观众,其它的艺术类型为马戏提供了用武之地,在“古典马戏” 和“传统马戏”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哑剧马戏”、“舞蹈马戏”、“音乐马戏”、“诗马戏”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马戏的样式。刘文福认为,多样化的趋势给马戏艺术开拓了新渠道,使马戏摆脱了纯粹娱乐的职能,真正成为了一种富有教育功能、能反映一个社团的社会生活的艺术。 德国《环球马戏》主编德克·库克首先提到了杂技的多样化问题。德克说,近几年来欧洲有两种形式的马戏得到发展,一种以隆卡利马戏团为代表,这种具有怀旧风格的马戏团凭借营造让人梦想成真的气氛征服了它的观众,音乐和灯光增强了这种氛围,它的节目不会让人感伤和颤栗,所有的感觉都是美好的、愉悦的、令人发笑的;另一种以FLICFLAC马戏团为代表,他们所有的节目都是追求惊险刺激的,他们的高空钢丝可能是所有的马戏团里最高的,他们的飞车走壁至少有7辆高速行驶的摩托车同时在进行表演,他们还加入了音响效果和四溅的水流,所营造出的气氛和效果仿佛是MTV里的录像片段。德克介绍说,在德国已经有十多家多样化杂技剧场,在巴黎有音乐杂技剧场,在英国也有其它形式的杂技舞台演出。 瑞典路德维卡迷你马戏团团长芭芭拉·诺德斯托姆在回答为什么不同形式的剧场在德国会广受欢迎的原因时,一语中的地指出:“我认为答案就是因为它们是根据富有创意的年轻制作人的创造理念来表演。”而俄罗斯尼古灵马戏团团长马克西姆·尼古灵则指出:“马戏艺人和杂耍艺人,还应当是演员。如果一个马戏演员只是做着疯狂的特技表演,那么,用马戏团的话来说,他是‘蹩脚的’,谁对他也不会感兴趣,我不会,观众也不会。观众来马戏团是来欣赏美和勇敢,当然还有青春。”正是由于观众审美趣味的多样化,才促使杂技艺术不断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话题之三 “形式感”上求创新 中国有句俗话:“货卖一张皮。”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在粗糙的形式下获得受众的认可。马戏和杂技的艺术性已被世界广泛公认,河北吴桥的杂技专家杨双印认为:“杂技以浅显的外表存在于社会,但内在却包含最最本质的、最具有生命的东西———杂技应该是一种深刻的艺术,他讲述了我们的身体,也讲述了我们心灵深处的感觉。”“情感、生命、运动和人体本身,组成了杂技的意义。”而杂技艺术的艺术包装则成为现代杂技寻求发展与进步的突破口。 据杨双印的观点:“杂技艺术的创新目标是,在最高级状态下,达到艺术的发展和提升,以杂技最本质的艺术元素直击观众的审美感受。”显然,观众是检验突破与创新成功与否的惟一评判。北京舞蹈学院的张守和也注意到了杂技的“形式感”与“戏剧性”等问题。他认为:“创造一种形式,就是把节目技术与创编意识结合,使节目变得‘好看’。”“节目的结构,是为了让观众看了觉得舒畅、享受、意犹未尽;如果构造得不好,再好的节目也经不起折腾,结果是费力不讨好。” 对马戏,专家们不但着重于理论的探索,还积极谋划具体的形式突破。美国视觉艺术集团公司总裁查克·哈里斯以“宇宙精神马戏团”为例,明确指出:“如果你想成功,想把新的思想赋予传统马戏之中,品牌是最重要的……我周游世界,没有人不知道中国的杂技,那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招牌。”在确立艺术品牌之初,任何细节都应纳入决策者的视线。且不说节目本身的创意和技术,单是节目名称就属于品牌包装的形式范畴。 贵州艺术研究所的刘斯奇则着眼于杂技节目的标题来探讨艺术观念的新突破。他说:“节目的标题,体现的是创作者对这个节目内容、主题、立意形式上的高度概括,深层意义上则涵藏着创作者的艺术观念与追求。对消费鉴赏而言,节目标题具有指南的意义。”传统杂技的标题属于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所有标题基本上都是类型化的,如:车技、顶技、柔术、转碟、顶碗等等,传统的节目标题明白无误地揭示了自身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是对某中表演技巧的本质界定,这就使表演丧失了多元化的可能。令人欣喜的是,在各种表演技艺和演出手段不断交汇融合的前提下,杂技的标题越来越呈现泛化的倾向,而且绝大部分具有了独具匠心、不可重复的个性。比如《东方天鹅———对手顶》、《行为艺术———度》等等。 刘斯奇认为:“超越单纯技巧的表演层面,把技巧与其他艺术元素相结合,以技巧作为基本艺术手段,塑造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或创造具有某种情绪、情节的意境,这是标题杂技节目主要的美学价值,也是杂技艺术观念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话题之四运作方式"社会化" 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在马戏多样化方面,经营最好的是德国人。柏林、法兰克福、汉诺威等地的大剧院经常举办主题晚会和专场演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他们的演出场地不局限于剧院和大篷,进而出现了"晚宴表演"的理念,艺术家们不仅表演节目,还在餐厅里娱乐观众。 越南马戏联合会副主席刘文福阐述自己的运作观念时说:"观众对马戏的要求是:'能看、能听,特别是可以和演员们一起参加表演。'在每场演出中,杂技、驯兽、滑稽等节目都不可或缺。"他的看法是,调和各类节目的比例,增强观众的参与性。 这可与芭芭拉·诺德斯托姆所推崇的"晚宴表演"和"主题晚会"等形式互为参照。 刘文福专门提到"马戏艺术的社会化":在工业发达、生活水平高的国家,马戏的社会化是必然结果。马戏俱乐部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群众对马戏艺术的需求。在这些国家,马戏进入学校,可用来增强年轻人的体质,陶冶他们的艺术性情。 瑞典路德维卡迷你马戏团团长芭芭拉·诺德斯托姆以自己的马戏团为例,阐述了马戏制作人的重要性。她说,不同形式的马戏表演在德国非常火爆,其中原因在于"富有创意的年轻制作人创造出了崭新的理念表演,一种类似讲故事的方式,一条红线或者艺术家的数量都与表演主题有关系……一位专业熟练的制作人知道怎样经营演出,还知道如何娱乐观众,他们利用崭新的方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演出。" 此外,演员也应增加自身的艺术素质,力争一专多能。"艺术家必须非常配合,不管是杂耍师,还是车技演员,他们必须相当灵活地运用其他方式来进行表演。"本报记者 张继合 崔立秋 相关链接 国际马戏论坛创立于1999年,由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组委会和中国杂技家协会共同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有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戏专家和杂技艺术节评委向论坛提交了讲话及论文,为中外的杂技、马戏界人士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信息平台。 本届国际马戏论坛主题:“杂技、马戏创作形式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