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未来10天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16:50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1月4日消息(记者赵威 习记者徐燕萍)中国气象局今天发布了2005年10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及未来天气气候趋势预报预测:

  一、10月份天气气候特点

  10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0.4℃,比常年同期偏高0.8℃;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3.2毫
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2毫米。本月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等地出现大面积秋雨天气,导致渭河、汉江流域洪涝灾害严重;台风“龙王”造成福建多人死亡;内蒙古、黑龙江和南方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同时内蒙古和黑龙江北部发生多起森林(草原)火灾;下旬中后期,江苏、江西、京津等地出现大雾,给交通造成较大影响。

  二、10月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等地出现大面积秋雨天气,陕西、湖北、甘肃等省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9月24日至10月7日,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以及山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北部、湖北北部等地过程降雨量一般有50~100毫米,其中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湖北西北部、四川东北部达100~200毫米,陕西的部分地区和四川的局部地区降雨量大于20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地区的降雨量普遍偏多1~2倍,其中陕西中南部、河南中北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偏多2~5倍。由于大范围持续降雨,导致渭河发生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汉江发生1983年以来最大洪水,陕西、湖北、甘肃等省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与2003年渭河、汉江秋汛相比,今年降雨范围和强度均大于2003年同期。

  据统计,陕西省有52个县(市、区)、390万人受灾,死亡14人,失踪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1万公顷,绝收面积7.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湖北省有16个县(市、区)、139.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0.8万多间,损坏房屋2.3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6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甘肃省有7个县(市、区)、22.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河南全省棉花、花生、水稻、玉米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霉变、发芽现象,秋作物受灾面积约133万公顷。四川省万源市境内10月1-3日因连续降雨造成全市53个乡镇、5.76万户居民不同程度受灾。

  2.台风龙王在我国登陆,给福建省造成严重损失

  今年第19号台风“龙王”于10月2日5时30分前后在我国台湾省花莲市沿海登陆,同日晚上9时35分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风速33米/秒)。受其影响,福建、浙江、江西等省出现大到暴雨,福建东部的部分地区和浙江中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大暴雨。10月2日08时-5日08时,福建东部和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区降雨量达100~200毫米,其中,福建长乐(335.1毫米)、罗源(263.7毫米)、福州(263.2毫米)、龙海(262.5毫米)、闽侯(238.8毫米)和浙江台州市洪家镇(242.6毫米)降雨量超过230毫米。

  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对增加水库蓄水和缓解江南、华南等地部分地区的旱情及减轻供电供水压力十分有利。但是由于台风带来的强降水,致使福建、浙江、江西等省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洪涝和山洪灾害,其中福建损失最重。福建省有402.8万人受灾,死亡147人(包括武警福州某训练基地突遭山洪袭击,造成84人死亡)。全省直接经济损失74.78亿元。

  3.内蒙古、黑龙江和南方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

  10月份,内蒙古、东北西北部以及华北北部月内降水稀少,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以及河北北部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加之气温明显偏高,致使旱情持续或发展。

  月内,江淮大部、江南南部以及广西西部、广东东部、贵州东南部降水量一般只有20~5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3~8成,广西东部和南部、广东中北部等地降水量不足20毫米,偏少8成以上,致使广西大部、广东中北部、湖南南部、贵州东南部、湖北东部等地旱情持续或发展。广西大部地区自7月份以来一直降水偏少,桂林、来宾、贵港等市遭受较为严重的旱灾,有205.5万人和140.4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另外,本月下旬江南出现一次较明显的降雨过程,浙江、江西等省部分地区的干旱得到缓和。

  4.江苏、江西、京津等地出现大雾,给交通造成较大影响

  10月25-27日,江西、江苏、京津等地出现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和空气质量。其中,江西、江苏均因大雾引起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10月25-26日,京津出现大雾天气,部分地区能见度为100~700米,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10月26日,江西省迎来入秋以来首场区域性大雾,涉及全省27个县(市),导致昌樟高速公路发生追尾撞车事件,1人死亡,多人受伤。10月26-27日,江苏省出现大范围大雾天气,宁通高速公路扬州段发生了5起交通事故;京沪高速公路高邮段发生汽车追尾事故,1人死亡,6人受伤。

  5、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出现多处森林(草原)火灾

  10月份,利用我国风云1号气象卫星与美国NOAA-16卫星对全国范围进行日常火情监测。本月共监测到火点1523个,火点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其中,气象卫星共监测到重点防火区内的林区火4起、草场火1起和境外靠近我国的边境火3起。

  6、青海省称多县发生中度雪灾

  10月20日至11月1日,青海省称多县大部地区出现连续降雪过程。期间因气温偏低,积雪难以融化,目前积雪深度达16厘米,属于中度雪灾。这次积雪使得清水河等四个乡镇,22个村(牧)委会2.1万人的粮食及燃料紧缺,另有23万头牲畜觅食困难,饲料供应告急。

  三、10月份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月初,台风“龙王”致使东南沿海遭受较大强度的风雨天气,晚稻、棉花等各类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东北、西北地区大部光热条件较好,各种作物成熟收晒顺利。上旬前中期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江淮、江汉大部降水偏多,部分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冬麦区大部土壤过湿现象严重,致使秋收受阻、秋播推迟;至上旬后期到下旬末转为多晴好天气,大部地区土壤过湿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墒情适宜。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淮北部冬小麦播种、出苗顺利;但华北北部墒情持续下降,土壤水分亏缺,不利于冬小麦生长。

  江南、华南大部光温条件较为适宜,利于晚稻开花授粉和灌浆成熟,仅广西部分地区遭受轻度寒露风影响,但对晚稻产量形成影响不大。月内华南大部降水量偏少,广西大部地区旱情发展,广东中北部中旬出现旱情,秋收作物后期发育受到影响;下旬后期广西北部出现10~50毫米降水,旱情略有缓和。

  西南地区大部月内出现阶段性阴雨寡照天气,部分地区土壤过湿,不利于一季稻收晒和冬小麦适时播种、油菜幼苗生长和移栽。

  四、未来天气气候趋势预报预测

  1、未来10天天气趋势预报

  预计4-6日,将有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自西向东先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我国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一般为小雨雪,其中内蒙古东部和东北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江淮和江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淮河以北地区有4-6级偏北风,局部地区阵风可达6级以上;6日前后,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海域有6-7级大风。冷空气前锋过后,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下降4-8℃,其中华北北部和东北的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将达10℃以上。9-11日,还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

  预计未来10天内,西南地区、渭水流域、汉水流域、江淮及江南地区多阴雨雪天气,降水量一般有5-15毫米,其中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有20-40毫米,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主要降水将集中在2-5日和9-11日。

  另外,持续干旱少雨的广西东部和广东大部地区仍无明显降雨。

  2、11月份气候趋势预测

  预计11月份,我国东北、华北东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大部、西南西部、新疆北部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东北北部、内蒙古北部等地区偏低1℃左右;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江南大部、新疆南部等地区偏高1℃左右。

  预计月内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三次,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大致是:上旬前期(偏强)、中旬前期(偏弱)、下旬前期(偏强)。

  预计11月份,内蒙古北部和中部、华南沿海和西南南部地区降水偏多,其中内蒙古北部偏多2成左右;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其中西南地区东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和新疆南部等地区偏少2成左右。

  五、农业生产建议

  北方冬麦区已陆续进入冬前分蘖期,各地应加强麦田管理,进一步采取有效保墒、增温措施,促进麦苗增加分蘖。江淮、江汉和西南冬麦区要加快麦播进度,以争取农时;西南地区对过湿的田块要及时翻耕散墒、清沟排湿,以确保冬小麦适时播种和油菜健壮生长。江南、华南地区要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晒晚稻。同时,干旱地区还要加强农业用水的调配和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抗旱措施,力争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此外,大雾天气对交通运输影响较大,也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初冬是大雾天气多发季节,尤其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出现雾的频率较高。上述地区的朋友应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以避免大雾天气带来的危害。

  随着内蒙古东部和东北林区的气温下降和降雪天气的增多,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将逐渐下降。但由于冬季多大风天气,所以仍要提高警惕,严禁野外明火的使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