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时尚锡剧《江南雨》创连演12场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18:38 扬子晚报

  10月28日和29日,苏州开明大戏院内新锡剧《江南雨》迷醉了观众。靓丽的服饰、精致的舞美和优美的唱腔让苏州的戏迷们十足地领略了新锡剧的魅力。谢幕时,热情的观众追星似的争拥向前,要一睹名角风采。据悉,这也是锡剧阔别多年以后首次亮相开明大戏院。而苏州的一炮而红,让无锡锡剧院的艺术家们更加有信心带着他们的“时尚锡剧”走南闯北。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无锡独有的艺术形式正在市场的风雨中艰难向前。

  新锡剧求“时尚”“人美、衣靓、戏好看”,这是一位苏州观众对《江南雨》的评价。《江南雨》描述的是在旧的婚姻制度下,女性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初。富商陈老爷死了,留下大老婆和五个小妾。为了秉承夫训,维护家族的“声誉”,大老婆绞尽脑汁,安抚五个小妾,请琵琶女为小妾弹唱,请画师为小妾画像,甚至叫小妾们夜半撒豆、拾豆,以消解情欲。然而,情欲是消解不了的,六妾阿凡与青年画家阿明产生了爱情;连大老婆阿仙自己也与管家阿金有染;最为朴实厚道的二妾也没能隐瞒自己的“私情”……终至人去楼空,一个旧家族轰然坍塌,一种自由的生活终于开始。

  “所谓新锡剧,是在传统锡剧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更加融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江苏省无锡市锡剧院蒋建华告诉记者。为了倾听观众的声音,无锡锡剧院还专门请来大学生进行座谈,倾听年轻人对《江南雨》剧本的意见。新锡剧《江南雨》在剧本、演员、服装和舞台呈现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传统锡剧以悲剧为主,而《江南雨》却是一本喜剧;剧中全部起用年轻演员,演员的平均年龄为25岁;服装更加生活化,大胆地甩掉了水袖;首次实现了锡剧无场次、流动性表演,表演中开幕、闭幕只一次;唱腔上更是加快了节奏,传统锡剧一场在2小时45分钟,而新锡剧则只要2个小时。改革和创新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这让无锡锡剧院的上上下下为之振奋。

  “锡剧只有不断创新,迎合最广大的观众,才能永远保持她的活力。”江苏省无锡市锡剧院副院长季志良告诉记者。

  改革经历艰难险阻

  但是,锡剧的创新之路崎岖蜿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刚提出对传统锡剧进行改革,迎面而来的阻挠声不断。很多老同志首先不能接受对唱腔节奏的改革。他们认为,锡剧就应该这样慢的腔调,否则就不叫锡剧了。2001年推出的新版《珍珠塔》,是在原来经典锡剧《珍珠塔》剧本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有人指出,经典的剧本不该改动。而华丽的舞台更是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并指责锡剧不该扬长奢华之风。

  顶住各方的压力,无锡锡剧院坚持了改革。而真正予以实施时,剧院本身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在排练《江南雨》时,甩掉了水袖的演员开始非常不习惯,不知道手应该如何去放。反复地训练后,他们终于都能够把握好表演的尺度,表演也更加生活化。更为严峻的是,改造锡剧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改造后的市场运作如何操作……

  克服了重重压力,2001年新版《珍珠塔》在无锡大会堂隆重上演。不料一下子连演22场,场场爆满。今年,《江南雨》在无锡本地10场演出和在苏州的2场爆满更是证明新锡剧创新获得了成功。

  探索遭遇市场“樊篱”

  然而,穿过锡剧改革的一片叫好声,锡剧的经营者却在苦苦探索它的市场之路。无锡市锡剧院副书记蒋建华告诉记者,《江南雨》在无锡上演的十场节目,场场爆满,而此次在苏州上演时的上座率也都超过八成,这说明很多人是喜欢锡剧、爱看锡剧的。“但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了很多不愿为人道的尴尬。”据透露,《江南雨》投资近20万元,目前演出12场,演出收入已经达到26万。“很多人都会纳闷,锡剧怎么突然成为市场的宠儿了?其实这26万里面,靠卖票得来的不足万元,剩余的都是靠关系、靠扶持推销出去的。”蒋书记无奈地告诉记者。

  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下文化消费“单位买单”的观念在无锡大多数群众中仍十分深厚,市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十分淡薄。虽然有些人对自家的剧种也很喜爱,但真要他去掏钱买票看就很难,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发票”之上。而由于锡剧的保护地位,政府有关部门及一些大企业对其发展也愿意“慷慨解囊”以资鼓励,因此造成锡剧的收益大多为“扶持资金”,而非真正的市场回馈。这就极易进入一个怪圈,一方面要锡剧走出去,靠自己走路,这就需要锡剧的市场培育,引导人们去消费锡剧;而另一方面,锡剧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包买扶持的方式进行销售,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锡剧的市场。真正愿意消费的人花钱去买低价票,真正愿意去看的人在等待单位发票,真正买单的人未必真的要去看锡剧……这样的结果是,锡剧发展所需的市场土壤和群众基础越来越难获得。

  更重要的是,目前,无锡锡剧表演要达到一年160—170场,而由于演出要求的提高,演出成本也节节攀升,在很多乡村的表演往往入不敷出。但考虑到那里的人们爱看,是锡剧很重要的群众基础,艺术家们是凭着对锡剧的热爱和责任而坚持演出。但是,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状况,锡剧的保护又能走多远呢?无锡锡剧院的季志良副院长说出了他的迷惑“现在锡剧院对人才的培养抓得很紧,但我真不知道等这一批年轻演员老了以后谁来接班?前段时间,省里免费招收京剧班,应者寥寥;上海沪剧院招收51名学生,报名的只有5个人,而我们的锡剧又能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来学呢?”本报记者梦雪王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