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地下水”的情结:煤田水文地质二二九队总工程师李振拴速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4:16 山西日报

  晋北大地的国家级贫困县静乐,有一个至今还没有通电的小山村晒庄村。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却出了一个让全村人都竖大拇指的“能人”———煤田水文地质229队总工程师、我省煤田水文地质学科带头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李振拴。

  (一)

  1982年,李振拴以优异的成绩从矿院地质系毕业,被分配到山西煤田水文地质229队工作。从此,他便将自己的命运和水文地质事业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心中也多了一个愿望:多为矿区找水源。

  就在他刚工作没多久,李振拴就遇到了一个疑难问题。那是1982年初夏的一天,Z-9号孔见到了铝土,钻机工人不知能不能停钻测井。振拴就把一位工作多年、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机长、在任的机长、副机长及大班记录员都找来,一块儿分析岩芯特征和地层情况,最后确定不能在这个层位上停钻,还得继续往下打。之后,李振拴干脆吃住在钻机上,对每次取上来的岩芯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定。20多天过去了,Z-9钻孔终于顺利结束了。经过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国家要求,被定为甲级孔。

  小试牛刀后,李振拴又在晋城新矿区水源勘探项目大显身手。1986年,作为国家级重点项目之一的晋城新矿区水源勘探项目招标,投标者很多,竞争相当激烈。煤田水文地质229队把图件编制这一重任交给了李振拴。这可是事关成败的大事啊!他立即组织力量,投入工作,从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到图件编制,他无不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终于,一套齐全而高精度的图件在他的组织编制中完成了。而229队也以这份准确的图件及合理的方案一举中标,年仅31岁的李振拴则被任命为这一国家重点项目的负责人。

  李振拴把全部精力、满腔热血都倾注在项目上,晋城高峻的山崖、崎岖的山路,处处留下他的足迹。1990年4月29日,对229水文地质队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李振拴因车祸两根肋骨骨折,头部、面部、脚部多处受伤。刚开始,李振拴处于瘫痪状态,连翻身都很困难。可他身卧病榻,心念工程,考虑最多的是几台野外施工的钻机,总担心勘探质量问题。人们来探望时,他总要询问工程进展情况。一个月不到,刚能动了,没等伤愈,李振拴就不顾劝阻,带着病躯,毅然重返“前线”。

  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李振拴负责的这一国家重点项目终于胜利竣工:他主编的长达100余万字、附图134幅的《山西省晋城市五龙沟、望川、成庄水源地勘报告》,先后荣获省煤管局、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全国储委优秀报告奖;由于李振拴在这一工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经全国储委评审,整个项目由原来的详查提升为勘探,节约费用达700余万元。

  (二)

  “人活着,就应当奉献。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水文地质事业。”在科学技术的道路上,李振拴永不满足。

  1994年,太原市东山煤矿750下山矿有1亿吨煤不敢开采,必须做矿床水文地质勘察,获知地下水压力、煤层强度等数据,测量出安全区、过渡区和危险区。李振拴接下了这一任务,在此之前,我省都是请省外专家解决这一问题。在其后的两年间,李振拴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运用水文地球化学与水文地质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钻探资料缺少的情况下,成功地解决了不少难题,完成了勘察任务,并主编出《太原市东山煤矿750下山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报告》,被专家认为为山西煤炭系统第一个优秀的矿床水文地质报告。

  慢慢地,李振拴已经不满足于为矿区多找水源,而是逐渐转向了如何保护、开发好矿区的地下水资源。2002年,省发改委想要确切地知道煤炭的开采对我省水资源的破坏程度到底有多大,于是,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李振拴也在其中。以前,大家一直认为只有采煤进行时才会对水资源造成破坏,通常计算方法是采一吨煤破坏0.8吨水资源。经过李振拴的研究、测算,得出的结论是煤炭的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是动态的、延续的,不会因采煤的停止在短期内恢复,其破坏量不能按原来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而要结合当地的降水补给量、煤层埋藏深度及采煤方法来决定。按照这样的方法,以2000年为准,当年采一吨煤实际要破坏2.5吨水。由李振拴参与编纂的《山西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及评价》于2004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以此为依据,在全国“两会”上向国家呼吁: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山西水资源保护。

  (三)

  由于心底那份地下水情结,李振拴不仅为矿区进行地下水的勘探,还给缺水的百姓探测水源,让从未打出过井水的山村老百姓喝上甘甜的井水。1989年,李振拴正在晋城做新矿区水源勘探项目。一天,工地上突然来了几个当地老乡,他们是阳城县北留镇横岭大队的农民。几位老乡一来就找工程师李振拴:“李工程师,我们大队是阳城县历史上最缺水的大队,村里人经常赶着毛驴到几十里外的地方驮水,真是滴水贵如油啊!听说省上的专家在这儿,我们专程跑来,就是想请您去给看看!”

  望着乡亲们热切和渴望的眼神,李振拴二话没说,把工程的事交待了一下,就跟着乡亲们到了横岭大队。李振拴前前后后跑了两天,跑遍了大队的每个沟沟岔岔,最后,将井位定在了西坡村。经过钻探施工,向下打了200米后,终于出水了:单井日出水量达1000余立方米。当地的百姓有史以来第一次喝上了井水。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1995年1月,襄汾县城关镇伯玉大队也到省城找到振拴。由于地处塔儿山山前丘陵,常年干旱少雨,农田得不到灌溉,副业也不能发展,于是,他们决定打井。经229队领导批准,李振拴到村里实地勘查,认为可以打深井提取奥灰岩溶水,并确定了井位,做了成井设计。果然,水井打成了,日出水量达到2000立方米。随后,伯玉大队又在该井附近凿出一眼井,同样出水不少。现在,伯玉村成了瓜果村:千余亩土地得到有效灌溉,近百亩果园也由于灌溉充足增产果品8万余公斤。特别是村民还在水井附近建设了7个蔬菜大棚,开拓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单个大棚年产量可达1.3万元。

  2000年被列为全省首批人畜饮水解困工程重点县的右玉县,也是李振拴从地质勘探、井位选择和打井配套全过程跟踪把关,出了一口井解决了以高家堡为中心的右玉县南部地区近10个村5000口人、2000头大畜的饮水困难。

  本报记者刘宇本报通讯员胡文亮李跃灵(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