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临安千年古戏仅剩一个传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5:17 今日早报

  本报记者黄淼君/文吴新燕/摄

  待到有十多人了,即一拥上马,疾驰到野外的许多无主孤坟之处,环绕三匝,下马大叫,将钢叉用力地连连刺在坟墓上,然后拔叉驰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声,将钢叉一掷,钉在台板上。七十年前,鲁迅先生曾在《女吊》里描述小时候看的“目连戏”的场景,除了看,鲁迅先生还喜欢到台上扮演小鬼的角色,体会无穷的乐趣。

  曾经在我省一度兴盛的目连戏现在在民间基本绝迹。“临安还有一位老人能唱目连剧,他可能是我省最后一个会唱这种戏文的人了。”11月3日,当记者和相关专家兴匆匆地赶到表演者家中的时候,却发现目连戏最后的传人章梅祥老人已经因病过世。目连戏难道就此失传了吗?章梅祥老人临终前是否留有传人呢?

  ●寻访

  铁杆票友成为最后传人

  杭州出发,颠簸了3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来到临安马啸乡三连村。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找到了目连戏最后一位传人章梅祥老人的家。老人的家门口有个百来平方米的池塘,村民说每天早晨老人都会在池塘边吊两嗓子。

  老人家的大门开着,记者一眼望见了厅堂里悬挂着一副老人的遗像。我们的心顿时一沉:“希望不是章梅祥老人”。此时屋里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们,章梅祥已经因食道癌去世了,并从屋里拿出一本发黄的纸,那是老人留下的目连戏唱本。

  老太太是章梅祥的老伴,她向我们回忆,章梅祥16岁开始学唱目连戏,是村里最后一名专业演员。老人两个儿子都没有学唱戏,现在都在山外面打工。

  寻访之旅就这样嘎然而止了。同去的临安市风景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感叹不已:“如果能够早点来的话,应该还能够保存下老人的一些资料。”

  我们一行人沮丧地拿着老人留下的剧本往回走,村口一位老人看到我们后,突然上来搭话:“隔壁诸儒村好象还有个人会唱目连戏,他是老章的戏迷。”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立即兴奋起来。驱车赶到诸儒村,首先找到了当地的“文化通”章迎正老师,他爷爷也是目连戏的专业演员,不过79岁的章老师并不会唱,而且至今也只看过两次目连戏。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最后一个会唱目连戏的老人章江海。

  72岁的章江海是章梅祥的铁杆票友,虽然不是再传弟子,但却非常痴迷目连戏。听说我们是来寻访目连戏的,两眼马上放出了兴奋的光彩,站在昏暗的老宅门里就给我们来了一段曲子。临安风景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架起了摄像机,为这个濒临失传的民间古戏留下了影像资料。

  ●历史

  十二年演一次,一演七天七夜

  “目连戏非常特殊,每12年才会演一次,而且一演就是七天七夜,讲的都是劝恶从善的故事。”章江海老人说,主要演的是傅相夫妇和目连救母的故事。

  傅家是一户大地主,一直都盘剥乡邻,惟独出了傅相这个大善人,对乡亲都很好。但是他的老婆刘氏却专门作恶,最后被阎王派阴差抓去,打入地狱受苦。为了救妻子,傅相做了更多的善事,儿子目连也不断做善事来替母亲赎罪,最终还亲入地狱救出母亲,一家终得团圆。当傅相临死时,因为一生行善,被仙鹤接到天上去享福了。故事很简单,但是七天七夜里,不断穿插许多小故事,所以看的人并不会觉得枯燥。

  “戏演到最后一天,就会放出各种各样的鬼,如果你干了坏事,这些鬼就会来找你。”章迎正说,他小时候最喜欢看这一出了,鬼放出来后,全村人就会放鞭炮,同时还会敲锣打鼓,最终把这些鬼都赶走,戏才收场。

  安徽“戏先生”带来目连戏

  目连戏并不是当地原生的。两位章老先生说,只知道很早以前,从安徽来了一个唱目连戏的人,无儿无女,而且还是个瞎子。这名戏子到了村里口述戏文,请当地一名会写字的人记录,等口述完了,戏子的眼睛竟然奇迹般地复明了。以后,他就在村里把目连戏教给了村民,每到鼠年就上演这出《目连救母》的戏。

  参加演出的都是当地的村民,有唱戏的,也有演奏乐器的,最兴盛的时候达到50多人同台表演的规模。安徽的戏子看到这样的盛况,感到很欣慰,也在村子里终老一生。村子里的人为了纪念他,就称他为“戏先生”。

  演戏的日子引来八方客

  “村里最后一次演目连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章迎正说,每次演戏的时候,村里都是最热闹的时候。

  演戏的目的除了教人从善外,也是为了祈盼来年国泰民安,所以等到农忙过后,村民们就开始准备演出了。在上演目连戏的同时,还表演杂技,可以赶集。

  每到演戏的时候,湖州、绍兴、安徽等附近几地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打开门迎接四方来客,夜不闭户。而且每家都会烧上一大锅用萝卜、赤豆、芋艿和玉米粉等煮的粥。因为是冬天,还会加上红辣椒,来看戏的人盛上一碗喝,又热又辣,暖身又抵饿。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目连戏一度被禁演。

  ●说法

  专家呼吁“赶快抢救”

  带着寻访来的资料,记者找到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研究目连剧的专家徐宏图教授。当他听说还有人在唱目连戏时,立即激动起来:“哪里还有人会唱?都70多岁了啊,那要快抢救啊,我研究了那么久,还没找到过会唱的人。这可是有上千年历史的老剧目啊!”徐教授说,目前只知道安徽有人在唱目连戏,但都是由政府组织的,临安章老先生所唱的是他所知道的最原汁原味的目连戏,是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弥足珍贵。

  徐教授介绍,目连戏最初出自印度佛经经文,西晋年间传入我国。唐代考虑到一些年纪大的信徒在听经文时太疲劳,就把故事改编成说唱曲艺,传教的效果也大大改善了,此时目连戏经历了从经文到变文的变化。到了北宋和南宋交接时,正式出现了目连戏的戏文,被搬到舞台上演出,有了成熟的唱腔和唱词。等到了明代以后,全国各地都有目连戏在演,但是最兴盛要数浙皖一带。流传最广的剧本就是明代初年安徽文人珍之郑写的《目连救母》。临安昌化和安徽非常近,流传的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本子。

  “在民间,目连戏可以起到一个社会风气教化的作用,教人向善。”徐教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来关心和支持目连戏这类老剧种。

  ●进展

  职能部门建议赶紧申请保护

  “我省共有20余个剧目,已经有19个剧目被保护起来了,每年省里都会出一笔资金和扶持政策,组织这些剧目演出和开展研讨活动。”省文化厅工作人员说,目前我省剧种挽救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像昆剧那样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拨款,培养一批演员,点教一批本子。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申请省里的扶持政策和资金。

  我省同时正在启动一个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对散落在民间的各种民俗文化进行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目连剧目前还没有成为保护对象,可行的方式就是当地人士可以向当地文化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再由省里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就可以成为保护剧目了。

  今年12月19日,安徽九华山下将召开一个全国性的目连戏研讨大会。届时全国各地的研究目连戏的专家和学者都将聚集一堂,探讨目连戏的保护工作。临安风景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听说这个消息后,表示将赶赴到安徽参加这个研讨会,把目连戏重新带回临安,在马啸乡重新复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