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读者把扬子当"娘家" 泰州读者细说扬子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7:17 扬子晚报

  老天爷似乎也被扬子人为读者服务的诚意打动。昨天上午,一直阴雨连绵的泰州突然雨停天霁,美丽的滨河广场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气球飘飘,彩旗飞舞,扬子晚报第四届读者节暨报庆20周年庆典泰州分会场活动就在这里隆重举行。

  热心支持扬子晚报发展的泰州市领导来了,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周琪,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陈国华,市人大副主任谢树铭,市政协副主席马云,以及市委宣传部、新闻
出版局、工商局、公安局等部门的领导应邀欣然赶来为读者节祝贺、助兴;泰州的热心读者们来了,一大早,他们就从四面八方向滨河广场汇聚,欢庆读者自己的节日;为读者热诚提供各类服务的各界朋友们也赶来了,省肿瘤医院的专家一下班就赶来泰州,当地规模最大的时尚车展、义诊、各种咨询服务、文艺表演等云集广场,内容丰富多彩。读者朋友把扬子当成“娘家”,看到专程赶来的“娘家人”,自然要说说心里话,说说自己独特的“扬子缘”。

  陈霞:我把扬子当亲人

  还记得那位身患绝症却笑对人生、引起两岸三地同胞共同关注的“阳光女孩”陈霞吗?昨天一早,当陈霞带着她的女助理出现在记者面前时,我们怎么也无法将眼前这位青春靓丽、充满活力的女孩同记忆中的“绝症病人”联系在一起。

  “我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扬子晚报和广大读者就是其中之一”,陈霞这样感慨。

  5年前,21岁的陈霞不幸患上白血病。在苏州第一

医院治疗时,医院先后4次发出病危通知单,如花的生命在一天天枯萎,但乐观的陈霞却没有沉沦,对生命、对爱的渴望鼓舞着她不仅笑对自己的厄运,还将这份力量传递给了周围的病友。“阳光女孩”的不幸遭遇、感人事迹打动了扬子晚报的记者,本报多次对困境中的陈霞进行了跟踪报道。陈霞的病情不仅牵动着省内读者的心,还引起了台湾、香港等地同胞们的关注。经过各方努力,2001年4月终于在台湾找到了与陈霞配型合适的骨髓捐赠对象;同年6月13日,经过两岸三地20个小时的爱心接力,成功为陈霞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陈霞的名字,同“血浓于水”的中华同胞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陈霞告诉记者,手术非常成功,2001年10月4日她就康复回家了,一直到现在为止,她的身体状况非常好,出院后连水都没挂过一次。她说:我的生命是各界朋友用爱心“抢”回来的,我不仅要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更要做一个心理健康、事业有成的人,以此回报大家的爱心。出院后,身体稍一稳定,陈霞就应邀到处作报告,用自己的传奇经历激励大家珍惜生命。随后她又开设了自己的爱心网站,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装潢公司等,事业越做越大,俨然成了一名“女强人”。

  作为泰州的读者代表,陈霞在读者节开幕式上动情地说:能够得到扬子晚报和千百万读者的关心、呵护,我是幸运的。许多采访过我的扬子晚报记者,我都将他们当成好朋友,在我心中,我同扬子不只是采访和被采访、报道和被报道的关系,更有一种特殊的“扬子情结”、“扬子情缘”。陈霞还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她同捐献骨髓的台胞还没见过面,她已经计划好明年4月份要到台湾去,当面谢谢这位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台湾好心大哥。

  吴兴扬:扬子改变了邻居命运

  昨天一早,吴兴扬就从泰兴横垛镇赶到了滨河广场,他要再亲眼见一见他所敬佩的扬子人。

  吴兴扬是当地邮局的一名普通职工。他的邻居王亚娜、王亚娣孪生姐妹俩今年考大学,考试一结束,王家就罩上了一层愁云。原来,姐妹俩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庭条件却十分窘迫:父亲逝世,靠奶奶每天摸螺蛳卖维持生计,无奈之下的姐妹俩都争着想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对方。好心的吴兴扬想到了扬子晚报正在开展的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当即帮助姐妹俩给报社寄去了材料。一个星期后,报社打来了电话,答复只要孩子考上大学,报社一定伸援手。7月下旬,高考分数揭晓,姐妹俩都达到本一

分数线,不久又分别收到了南师大和中国矿大的录取通知书。报社获悉后,立即指派驻泰州记者站的记者同吴兴扬联系,到孩子家中实地调查。

  “那天天气特别热,也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扬子晚报的记者连水都没喝一口,采访结束后,安慰完姐妹俩,就马上赶回记者站发稿。第二天,我从下午开始就一直站在邮局门口等送报车,报纸一来,打开一看,两姐妹的报道果然醒目地刊登在了扬子晚报上。登出来了!登出来了!我拿着一张报纸就往王家跑”。报道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镇江、六合、金坛等外地的读者也寄钱寄物。8月中旬,扬子晚报传来了好消息,王亚娜被确定为助学对象。吴兴扬陪着孩子来到报社,喜获5000元助学资金,两个一度消沉的孩子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回忆往事,吴兴扬感慨万千:现在报业竞争这么激烈,扬子晚报还不忘社会责任,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事,这就是扬子晚报受读者欢迎的最重要原因。

  蒋龙扣:扬子寄托着我的希望

  “扬子晚报的邮发代码是多少?”读者节开幕式上,主持人的问题话音刚落,一位中年男子就高高举起了双手,回答得准确无误,他还响亮地告诉大家:我是一个读报人,也是一个售报人,参加读者节,就像回自己的家。

  蒋龙扣从1998年6月1日开始在泰州长途汽车西站设摊卖扬子,这其中还有着一段特殊的故事。1998年2月9日,他9岁的儿子蒋文在当地海光南村走失,多方寻找未果,情急之下大家想到了扬子晚报,正巧当地妇联组织下岗工人办售报队再就业,蒋龙扣和妻子一起成了扬子售报人:一方面扬子的信息量大,可以从报纸新闻中寻找发现孩子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同报社的联系,借助扬子的千百万读者一起寻找孩子。2000年6月,本报《百姓故事》专版推出“寻找失落的爱”系列报道,蒋龙扣找到了报社,记者也为他寻子心切的拳拳真情所感动,6月14日登出了整版报道《谁忍心拐走了我的儿子》。报道推出后,蒋龙扣收到了许多读者提供的线索,尽管最后查无结果,但扬子晚报成了他心中找回儿子的一盏希望之灯。

  “我卖了7年扬子晚报,最多时每天能卖140多份,随着扬子事业的发展,泰州卖扬子晚报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我的生意受到了影响,但我的心里却十分高兴:一是我虽然下岗了,但现在扬子就好像是我的单位,单位好了,我也受益;二是扬子的读者越多,我寻找儿子的希望就越大”。采访结束时,质朴的蒋龙扣仍然不忘请记者帮他加上一句:有发现孩子线索的,请一定与他联系。

  宋乃平:一家出了两个新闻人物

  “我家同扬子有缘呢,我老婆、孩子都上过扬子报”。在读者节活动现场,一位男子拦下记者,要同记者聊聊他家与扬子的特殊缘分。

  他叫宋乃平,儿子叫宋振山。孩子虽然患有耳聋,但人残志不残,学习非常优秀,年年是三好学生。2002年,宋振山参加高考,成绩优异,被南京财经大学破格录取,由此引起的残疾人能否上普通高校问题还引起了教育部领导的关注。2003年,宋振山还被评为省十佳青年学生,本报对他的事迹予以了报道。同一年,本报发起“漂亮妈妈”评比活动,宋乃平的爱人因为教育儿子有功,又光荣当选,也成为本报报道的新闻人物。“如果这次我也能够上报,我们一家就都成了扬子晚报的新闻人物了”,老宋高兴地说。

  老宋已经订了10年扬子晚报,每天必看。“看扬子晚报不光是看新闻,更喜欢看扬子晚报发起的各种公益活动。”老宋坦率地说,我孩子身患残疾,能有今天就是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扶持,因此也更理解一个家庭遇到困难后,社会伸出援手的重要性。扬子晚报热心为老百姓办事,就是一张贴近群众的好报纸。本报记者吉启雷薛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